前文讲了挥拍以肩带肘、以臀带腰,在需要加速的时候可以通过加大(或缩小)动作幅度,或者分解(或组合)完成多个动作,用以提升(或加快)挥拍的速度(或时间),今天来分享一下拍面变化对加速的作用,用以提升击球力度(或加快出球时间)。
一、拍面的定义
首先要明确正拍面与斜拍面的定义。
1)正拍面
一般认为,击球时拍面与击球线路保持垂直即为正拍面击球。
2)斜拍面
击球时拍面与击球线路不垂直即为斜拍面击球,考虑到空间是三维的,所以正拍面击球即是拍面同时与击球线路和来球线路垂直,而其他情况均属于斜拍面击球。
二、正拍面的优势和弊端
众所周知,正拍面击球的力量要大于斜拍面(切击),这一点在国家教材中也已经明确指出,大部分情况下,只有当你需要击球减力的时候,才会用到切击,比如劈吊。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内旋击球,如果用苍蝇拍握法不是应该更简单吗?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就需要先了解一下正拍面和斜拍面各自的优缺点。
1)力量与速度
在发力和挥速均相同的前提下,正、斜拍面的力量差异来自于拍线的弹性。
正拍面:拍线反弹方向与挥拍方向一致,拍面受力均匀,反弹力集中,击球力量大;
斜拍面:拍线反弹方向与挥拍方向不一致,拍面受力偏向,反弹力分散,击球力量小,拍面角度越大,力量越小,拍线反弹作用过大时甚至会改变球的飞行方向。
正拍面击球力量大,所以反作用力也大,合理利用制动反弹的原理(反作用力),还可以加快出球的速度(包括击球和球速),当然斜拍面击球同样可以制动,但效果较之正拍面稍差,详见后文《反弹球》。
2)冲击与速度
正、斜拍面的第二个差异来自球的冲击力,高速飞行的来球会带有一定的冲击力,在击球时会先损耗掉一部分挥拍产生的动能,这就好比是作用力和反用作力,正拍面击球力量大,同时承受的冲击力也会增大,斜拍面反之。
正拍面:拍面与球垂直,冲击力大,损失的动能大;
斜拍面:拍面与球不垂直,冲击力小,损失的动能小。
一般来说大多可以定义为正拍面击球时的来球速度都会比较快,比如平抽档和接杀挑球等。
3)阻力与速度
正、斜拍面第三个差异来自于空气阻力,正面飞来的球,在击球时尾部的喇叭口会将空气阻力最大化,同时需要更多的调转时间,承受更多的阻力,这样就会消耗更多的挥拍动能。
正拍面:出球时空气阻力大,损失的动能大;
斜拍面:出球时空气阻力小,损失的动能少。
斜拍面的另一个特性是可以在第一时间调转球头,有效化解来球的冲击,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当拍面转正后继续发力更可以将冲击转化为球速。
三、拍面击球的应用
基于正斜拍面的几个特点,可以看出,拍面对于击球的作用各不相同。
正拍面:击打,发力加速;
斜拍面:削切,减速旋转;
斜拍面:拨挡,减力转向。
在实战应用时会有如下几个方面。
1)应用之一,拒绝正拍面
基于正拍面的冲击大的缺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原则,防守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正拍面击球(包括部分进攻),见下图。
因为进攻时球速快,冲击大,使防守方无法及时化解来球的冲击,回球质量会随之下降,所以通常在对战时,最先加速杀球或者抽球的一方会占有一定的优势。
当然我们可以选择在球速较低的时候回球,以降低冲击(比如:杀球落地时球速最低,高远球最高点球速最低等等)
2)应用之二,包击球
大多时候我们很难完全避免对方线路上的压制,又不想损失动能被动挨打,此时我们就需要通过斜拍面来调整,也就是包击球的作用。
先触碰球头化解部分冲击,并调转球头,然后拍面转正,完成对羽毛球的动能传递,在来球剩余冲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挥拍动能(叠加波),这也是内旋击球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较之正拍面击球,包击球可以降低自身的体能消耗,有些情况下,在球头调转后还能通过击打羽毛增加羽球飞行的动能。
3)应用之三,切击球
上文中已经说过对方会主动加速压制,限制你的发力(让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包击球还击),此时我们可以通过斜拍面切击球的方式减速和变线(被动挡网),以破坏对方的进攻节奏,更可以主动控制网前,转守为攻。
4)应用之四,切是调转
在大多技术中(如:吊球、搓球等),我们击球的目的并非是让球更快的飞行,而是控制球头的调转方向,当然也有旋转的作用。
吊球更多的是让球头调转向下滑行,并在过网后急速下坠,勾球同理;
搓球更多的是使球产生更多的翻滚,从而避免被扑杀,相信很多人都分析过苏卡的发球,就是利用了这一点,让球在过网时依然保持着翻滚状态。
(注:羽毛球太轻,空气阻力又大,在空中翻滚飞行的距离非常有限,这就需要离网特别近,所以这种发球大多是违例的)
综上所述:正拍面击球虽然力量大、出球快,但弊端也非常明显,所以在实战中,通常会尽可能的避免使用正拍面击球,而选择斜拍面与正拍面组合的包击球方式击球,而斜面的角度和顺序则取决于来球的方向和速度以及击球的线路。
最后要提醒各位业余爱好者,包切技术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也需要良好的球感和挥速的支持,没有一定的基本功很难体会细腻的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