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中学教育,人们发现了很多的问题,从专家到普通人,拿出过许多方案,似乎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
有很多人将责任归结到高考,认为是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将中学教育逼上了独木桥。
我也同意这个观点,可是又能怎么样?毕竟高考是目前唯一公平和行之有效方法,是社会下层向上层攀登的最佳通道,是避免社会阶层固化,保持社会活力和人才流动的最佳选择。
既然高考这个目标不能改变,那么以高考成绩和升学率来衡量一所学校,就是天经地义的了。
高考是用来区分人的,它的目的就是让人和人之间呈现出差距,然后根据被区分出来的不同,将人分流到不同的大学,接受不同的专业训练,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不同种类人才。
看清楚这一点,不讲情怀,不谈树人,不谈个性化的人格发展,只谈怎样提高学生分数,提高学校升学率,那么如何高效地传授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就是办好当下教育唯一正确的事。
学校之所以难办,就在于想做的事太多,其实心底里想的是怎样提高考试成绩,但嘴上还不能这样说,明知道无能为力,还要在“教书”后面缀上“育人”两个字,剔除“育人”,只谈“教书”,就好办多了。
高考需要考的知识内容毕竟有限,有限的内容中一定有必考内容,非必考内容中一定有常考内容,非必考内容中那些不常考的部分一定能分析出考试概率比较大的部分。将必考内容和常考内容完全掌握,再加上非常考内容中的大概率部分,就是应对高考需要掌握的所有知识了。
考试中还有能力考查的部分,比如作文,阅读理解等,一样可以总结出应试技巧来,新东方的英语老师们在这方面早已颇有心得了。
下一步是授课。现在学校的很大一部分精力被用在对教师的培训和激励方面。
但培训方面总难做到水准均衡,永远有好老师和不好的老师,即使通过培训提高整体认知和授课水平,但阅历不同,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不同,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效果能做到提高,但永远不能做到均衡。
激励方面确实想出了不少办法,教师压力越来越大,逆反情绪一样不容忽视。富士康公司曾经因为压力太大,导致不少员工跳楼。后来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不是什么减轻劳动强度,缓解心理压力,而是大量引进机器人,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
说了半天无非就是将学校变成工厂,将教学工作变成流水线作业。是的,要注意这篇文章是建立在只谈“教书”,不谈“育人”的前提下的,我们在这里只讨论怎样“教书”效率最大化的问题,这篇文章中不承载“道义”,“情怀”这些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