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拜读了郝晓东博士《为什么有人能吸收书本精华而有人只记住名词?根本是学习力的差距》一文,感慨颇多。郝博士的文章写出我们共有的困惑,更是指导了我们在专业啃读过程中遇到的共性的问题。
一、好书不厌百回读
郝博士也提到了读经典的价值。经历了岁月的打磨,这些伟大的作品依然熠熠生辉,照亮无数后来人前行的道路,为深处困顿之中,陷于黑暗之中的我们带来光明和启发。
二、提高学习力的方法
1.了解学习力的类型
有的专家按照学习力的不同,把求知者划分为四种类型:
一种是早凋型。这类人多数在青少年时期接受学校教育,一般取得了初中或高中学历,掌握基础知识,具有通过学习获得知识的初步能力。往往在16-20岁,学习力登上高点,此后学业松懈,学习力趋降。如盛开的鲜花,过早凋谢。这类人多处在社会中下层。
第二种是中庸型。这类人多数在获得高中学历之后,学习力继续向上攀登。继而在高等学府深造,并取得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至此,学习力已经登上一个新高度,但随后终止了上升趋势,缓慢掉头下行。这类人多是社会中间势力。
第三种是卓越型。这类人离开学府,进入社会后,并没有间断学习,而是开启“第二次学习”,学用结合,在做中学,学习力继续向高位强势攀升。在职业生涯结束之际,学习力登上最高点,随后缓慢下降。这部分人多处在社会上层。
第四种是睿智型。这类人一生当中,学习力始终保持上升趋势,直至生命终结。这是全智人生,也是智慧人生。这类人是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
这样的划分从一个角度让我们明白卓越和平庸的原因何在,也让我们会叩问自己的内心,如何抉择自己的方向,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力。
三、破解我们遭遇的真正问题:如何提高我的学习力?
郝博士为我们破解了这一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
1.学习力首先表现为专注力。
要保持长久的专注力,必须有意识训练抗干扰力。人们习惯于在做一项重要且有难度的工作时,有意识选择安静、干扰少的大段时间。许多优秀者在早晨、晚上来写作、阅读,主要原因就是这段时间干扰少,有利于专注做事。
但常人都生活在现实中,尤其是人到中年,事务繁多,一般人很少有大段清静的时间,这就需要有意识训练抗干扰能力。不论是在嘈杂的大街上、公园里、公共汽车、地铁上,还是在人来人往的办公室,气味混杂、人声鼎沸的饭馆里,尽力让自己内心平静,凝神静气,不受外界干扰,思考自己关注的内容。久之,你会养成一种终身受益的,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能专注做事的习惯和能力。
2.学习力强的人常有意识突破心理“舒适区”,到陌生领域探险。
人在自己擅长、熟悉的领域得心应手,没有压力,总有一种安全舒适感和自尊感,所以,容易满足停顿于自己的“舒适区”。但如果一味地留恋这种“安全区域”,害怕丢掉自尊和面子,不去尝试挑战新鲜的事物,害怕不确定性的未来和事情,就会固步自封。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遭遇失败的可能性,但如果不能突破这种恐惧失败的心理,就很难突破自己、有大的改变和成长。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时间、汗水甚至泪水。犹如初学轮滑时的蹒跚笨拙,你除了要遭受一次次摔倒的疼痛,还要忍受旁观者的嘲笑。
然而,真正的价值恰恰在于跋涉过程中。当登山者栉风沐雨一步步把座座高峰踩在脚下时,他不仅饱览了险峰的无限风光,而且获得对自我的极大信心。这种历经艰难克服困难后的信心将给自己一种真正的安全感,让自己在任何困境时都能把控自己的命运。这种信心也将给自己极大的勇气,在迈出“舒适区”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开心。
3.最精深的技巧往往建立在最简单原始的原理之上。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还是取巧、偷懒了。粗枝大叶,蜻蜓点水,焉能读懂?
让我们攀上高峰的不是奇招,而是熟能生巧的基本功。
郝博士列举了魏智渊老师是如何啃读哲学的一段描写,很有共鸣,写出了啃读的艰难的真实过程。
细看这样的阅读方法,基本没有什么秘笈可言,无非是老老实实下苦功啃读而已。但为什么我们就做不到呢?
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我理解不了”和“我学不会”的问题,而是一个“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阅读方法的问题,而是一个“我以什么存在于世”的问题,是一个涉及信念、价值观的问题。
在一心求取成功捷径、成名妙方的功利心灵里,在成名要趁早、利益最大化的浮躁心态下,这样“原始”的啃读方法显然是不经济划算的。
如果读书仅仅是为了消遣、炫耀,为了寻求心灵的安慰、现世的解脱,如果教育仅仅是我们谋生的工具,如果学习永远是为了外在的考试、职称、荣誉等,那么,学习永远是外在于自身的一种苦差事。只有当我们的工作超越功利境界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4.回归啃读的本质:关于学习力,还有许多共性,比如强大的信息搜索力,化劣势为优势的能力,自我控制力等等。
但从根源上,你会发现,那些学习力超强的卓越者,有很强的存在感,他们不是在追求某项技艺、学问的精湛、精通,而是通过对某项技艺和学问的研究学习来探索自我。
探索自我,才是真正的奥妙与神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