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须成长,才能陪孩子成长
——读《陪孩子终身成长》感悟:
最开始决定翻开樊登老师的《陪孩子终身成长》这本书,是因为前期听樊登老师在讲书中提到的三根支柱:无条件的爱、价值感、终身成长,当时感觉很有道理。一直打算拾起书来精读一下。
广州22年的春节,天气比往年冷太多了,果然南方的冬天冷起来,比北方还冷。春节期间窝家里,开始精读全书~
书中导读篇的这三个问题,深深的吸引我一直读下去,并不断做笔记~
(1)在家长眼中,孩子的问题是无穷无尽的。(好像很在理,例如孩子爱动,担心他多动症,孩子不动,担心他自闭)
(2)大部分家长看不到孩子的行为和自己的教养方式之间的联系。
(3)大量家长都是在看到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时候才着急上火的。
然而,培养孩子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并不是简单的像组装一辆汽车一样。
【简单体系,需要用复杂的手段来打造。复杂体系,需要用简单的规则去驱动。】
在我们播下种子的那一刻,我们就要坚信孩子像有生命的森林,我们要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成长,我们能给予的是阳光、雨露、适当的肥料、陪伴和耐心。最终,他们长成的样子可能和你设想的不一样,但是一定有惊喜。
书中讲,成长为一个人,所需要具备的三根支柱:无条件的爱、价值感和成长型心态。
1、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是指你对孩子的爱里面没有交换、没有恐吓,也没有威胁。
无条件的爱绝不是溺爱,无条件的爱中也包含着父母一定要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父母在关键时期和关键问题上没有发声、没有规范、没有边界,孩子就没有安全感。
无条件的爱可以给孩子带来信任、尊重、安全感。
反思我们在家庭教育中,经常说的几句话:
你再xxx,妈妈就不要你了,不爱你了。——别让“不爱”进入认知。
你这学期考成绩好,妈妈带你去旅行,或者买什么玩具~
难道,孩子做不到,就不爱了,不买了??在孩子心里会认为,我不重要,成绩更重要。
我们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真正的爱,不需要交换。
无条件的爱,把孩子内心的力量调动起来,让他主动去成长,去求知。
2、价值感:
阿德勒讲,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样东西,一个叫作“归属感”,另一个叫作“价值感”。
归属感是一个人要知道自己属于哪里,知道自己在家人这个团体里,被无条件包容和接纳。
当一个人充满价值感时,他知道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内心充满能量,他对未来会充满期待,对人生拥有极高的热情度。有价值感的人,自尊水平往往也会较高。
一个拥有高自尊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就会很高,他能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自律性也会更高,自然能管好自己。
但是,价值感并不是天生自带的?那么如何让孩子有价值感?
(1)给孩子做事的机会,让孩子充分参与家庭生活,并在孩子表现出对家庭有所贡献的时候,表达你的感受。让他意识到他所做的事,真正有价值,让他意识到他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改变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状况。
(2)发现孩子的亮点,并且提出表扬,尽量不要用物质奖励的方法,而应该赋予它意义。
(3)忘掉身份,放低姿态,与孩子一起成长。
3、成长型心态:
一个人这一辈子就算有爱,有价值感,他也很难不遇到挫折。但如果遇到了挫折之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我害怕,我不敢做了,我太丢人了,我不要再做了,那么他永远不可能继续迭代。那真正能够让他不断地向前迈进的,就是终身成长的心态。他把每一次挫折,都视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终身成长》中,把“终身成长”叫作“美德背后的美德”。
终身成长这种心态的培养,和父母的关系太大了。孩子在一天天长大,家长也需要时刻跟上孩子的成长步伐,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助推器。
父母如果自己不保有这种心态,固步自封和惯性思维都,就会变成孩子成长的天花板。
孩子的成长就是来自与父母的各种互动,所以,我们要多用积极的语言跟孩子互动。
培养终身成长的心态的规律和方法:
首先要建立无条件的爱和价值感,这两个是前提。
接下来,要学会表扬孩子,一定要表扬他的过程和动机而不是表扬结果。
学习成长型思维,允许失误和挫折。
以上,是我读《陪孩子终身成长》的感悟与笔记~
愿自己一直保有终身成长的心态,并陪孩子一起终身成长,收获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
文中值得我们反思的句子:
1、所有的复杂体系的更迭都是靠简单规则的驱动。
2、我们替孩子操再多的心,我们能陪她到什么时候呢?
3、世界上不存在莫名其妙,你所做的所有莫名其妙的行为,背后一定都是潜意识在起作用。
4、“妈妈有没有跟你说过”这是在跟孩子分责任,说明你也回到了孩子的年龄层。
5、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如果你感觉特别累,孩子特别痛苦,一定说明方法错了。
6、人成长过程中的三根支柱:无条件的爱、价值感、终身成长的心态。
7、无条件的爱能够给孩子带来带来信任、尊重与安全感,一旦被破坏,管教会变得更加困难。
8、当一个父母喜欢用威胁的方法对待孩子,孩子会跟你学习。
9、一个人一生的需要是归属感与价值感。
10、塑造一个孩子的行为最有效的时机不是在他做错事的时候,而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表扬他并且说出为什么)。
11、孩子会逐渐长成父母每天嘴里说的样子。
12、我们关心谁,就在谁的身上体现焦虑感。
13、把每一个挫折看作成长,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14、不要给孩子贴大量的标签,不要把孩子跟别人比较(人这一辈子只跟自己比较)。
15、父母要有容错率与耐心,学会肯定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16、只有感谢我们的父母,才能接收到父母的爱,爱是需要拿感谢来交换的。
17、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复印件”上的信息如果有错,一定是“原件”出了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