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是施教者。当施教者自身的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受教者必受牵连。
学生的施教者是老师和父母。老师在应试教育中所受的压力比学生更大,因为TA们没有毕业解脱的机会。
而父亲在教育中常常是缺失的,因为他们总是很忙;母亲在教育中则常常是焦虑的,因为分身乏术。
女儿上初中的时候,我从公司管理岗位辞职,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开了个服装店,这样照顾女儿方便些。
店里请了店员,我可以安心的陪在女儿身边。
我知道开服装店并非长久之计,但这个工作时间自由,压力也不太大。不像在公司工作,每天从早到晚总是停不下来,晚上常常要加班,周末也很难空得出来。
虽然在公司学到很多知识,有很多学习培训机会,个人素质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没有时间精力顾到女儿。
记得有一次难得有空去接女儿放学,看到她拿着一包零食和几个同学一起出来,一个人在吃。
我问,为什么分给同伴们一起吃呢?女儿没有吱声。
在爷爷奶奶家,女儿想吃什么就给买什么,常常把零食当成正餐吃。
作业错别字比比皆是。
作文半小时写不出一个字来。
做事总说自己做不好,不自信。
我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国有企业出来,我自己倒是一直在学习在提升,女儿却落后到这个地步。
她的未来会怎样?我不敢想象。
在公司连升几级又如何?工作没了可以再找,女儿的未来没了,牺牲可就大了。那是她眼下和未来一生的幸福,也是一家人未来的幸福。这个代价是无法弥补的。
如果女儿将来在社会上的生存出现困难,如果她将来没有能力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如果她天天生活在步履艰难之中,那我的老年还能有幸福安宁可言吗?
只有当她有能力在社会上立足,将来有幸福自己的能力,我才可以放心地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
不求她为我回报什么,只求她能独立,我将来不为她操心就好。
不留后患的人生,才可以越来越幸福。
但完全在家里陪读也不实际。一是经济状况不允许,二是我自己也不能将双眼只盯在她身上。
无论何时何地,放弃自己成全他人都是不可取的。
因为心里会滋生不平感。一旦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预期发展,那种不平感就会跳出来干扰彼此关系,导致事与愿违。
并且,对方也会有压力。
真正好的关系不是谁为谁做了多少,而是彼此轻松不累。
服装店开了近5年。后来预备转型,出去学习的时间,我都是选择在女儿放暑假的时候。
从服装零售转行做花艺培训,工作室开始的头两年,处于半开半关状态,没有用心打理。
我不是那种一次可以做很多事的人,我习惯于一次只做一件事,这样可以保证精力集中,把事情做好。
有时候有些事不是没有时间去做,而是没有精力去做,或者不敢分心去做。
有一次,有个朋友问我:你是不是该检讨一下自己,为什么这些年没有挣到钱?
我也认真地反思过,后来还是决定挣不到钱。我相信自己眼下放弃挣钱的机会,是值得的。因为我是在为女儿,也是为自己做长远打算。
心定则安,安心做事,才能用心做好。
其实在家做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件事情天天做,难免会有厌倦的时候,厌倦的时候我会首先安抚自己的情绪。
不想做饭的时候就叫外卖。情绪不好的时候就对女儿说:“你现在能不说话吗?妈妈现在心里有点烦,不想听你说话。”
作为施教者,只有首先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才有心力解决好受教者的问题。
在家陪女儿的时候,上午买菜做饭收拾家务,下午到工作室呆几个小时就回来给女儿做晚饭。偶尔工作室有事就让女儿自己到学校吃。
并没有用心去拓展业务,害怕自己因为工作,影响到陪伴女儿。
关于应不应该陪读的问题,我认为要看孩子的态度。孩子需要陪就陪,孩子说不需要陪就不陪。
女儿初中以前,我忙于工作,很少陪她。初中以后,我意识到女儿有些问题需要通过我的陪伴来调整克服,比如自信,比如交往关系,比如学习成绩,比如饮食营养。女儿也说需要我陪着她。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名字叫《牵着蜗牛去散步》。感到女儿就是那个牵着我散步的蜗牛,跟着她,我看到了很多安静甜美的风景。
这是我以前忙于工作的时候看不到的。
比如她高中有一次过生日,没有时间请同学吃饭,但是那两天还是收到好多礼物。
比如她作文经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上念,错别字从连篇变成了个别。
比如她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毅力。无论学习多么紧张,总是带着一张乐呵呵的笑脸。
比如我看过的喜欢的书,在朋友圈写下的几十万字,还有胡乱画的画,做的花。
有一次女儿问我:“妈妈,你不觉得我耽误你工作了吗?”
我告诉她:“你才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工作啊!”女儿笑了。
有一次,女儿回来跟我说,今天被老师点上去,在黑板上有道题没做出来,老师批评说的话好伤我自尊啊。
我对她说:“你知道自己没有老师说的那么不堪就行了。老师发脾气只是因为他工作压力大,心里烦,跟你没关系。要理解。”
女儿说也是。老师也挺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