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曲:刘辉是谁?
《切开思想的皮肤》这个名字背后是有故事的,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
那刘辉是谁?刘辉是写这篇文字的我。换句话说,刘辉是一个客观一点的视角。我曾经在写这些文字之前,有一个想法,想要以自己为例,来剖白一个平凡的人生,甚至定下来要写的一本书的名字,但发现剖白自己需要极大的勇气。
当一个人想要绝对客观地将自己展示给一个世界时,人是恐惧的。因为每个灵魂的背面都有他人无法看到的一面,而灵魂的正面——就是人在世界他人眼中的自我,这个自我有着强烈的矛盾性,它抗拒将灵魂的反面暴露在阳光之下,如同一切事物一样,总有阳光照不到的角度。
在暗处滋生的东西有自己的属性,它只是偶尔需要阳光,又或许干脆不需要。
人的灵魂和思想也一样,有很多想法或念头在人的一生中永远地在脑海中,却从来没有别人知道,甚至它引领着肉体去实践过——这一切被认为是隐私的、罪恶的、或仅仅属于自我的感受和自己的行为。
而这一切思想或行动,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要——这也许是真的,但也许是另一种说辞。
人一直认为自己主导着思想,但事实上果真如此吗?人类通常的意识里会认为所有的人的行为是受自己的想法主导的,其实这并没有什么依据。我们一直认为是我们创造了知识,而知识一直就存在于自然界,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人通过自己的探索和认知形成了符号来记录了知识,而且还不见得准确。那究竟是知识主导着人,还是人主导着知识,就不能随便低下结论了。
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科技最终要将人们引导到哪里?科技成果是福还是祸?互联网有没有消失的那一天?科技战胜人类是人类的灾难性时刻吗?
所以,那些不为自己身外的人所知的思想是谁的思想?是谁的隐藏或存在方式?当我们自己把它想放到人性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剖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敢把它公示于天下,因为它和我们存在与世界中他人认识的自我如此矛盾。
这就是我选择刘辉这个名字的愿意,这会让让我去写这个人的灵魂层面的东西会从容一些,但并不保证能够成功,因为剖白自我其实从来都没有那么容易,掩耳盗铃其实被自己发现时,也是蛮多的尴尬。
互联网颠覆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我们的三观时刻承受着巨大的冲击
刘辉很是迷惑,互联网带来的新时代的生活越来越让他这个70年代出生的人跟不上步伐,年轻人刷微信、淘宝、看美剧的时候,他连QQ和智能手机都用不好,考研中英语的难关前,他突然选择了看美剧,只为了提升一下对英语的感觉,不然考试的阅读理解题读都读不完。
欧美的影视作品总会让人性显得真实一些,当然其高科技的制作水平当然也是令人叹为观止,血腥杀戮、情色本性更接近人类真实的罪恶,中国的影视作品很含蓄,或不是很含蓄,也许是很虚伪或是技术不允许或是政治不正确,这并非是我们要谈的话题。中国的影视作品很操蛋,这是真实。如果你一直在看,你就知道,它一样会感动人,让你进入一种向往物质生活、悲苦或遵从道德,懂得平凡就是人生的主题,总之既让你幻想美好,但却又让人甘于现实而不去努力。
电视节目除了动物世界或《探索》我偶尔看下,多少年来,刘辉宁愿不看电视。看看网络新闻的题目就会很容易知道世界,该知道的会知道,不该知道的翻墙也没用,何况他学不会翻墙。
但今天,刘辉也开始追踪美剧,他知道这不是自己主动学习的结果,他被时代裹挟着流进时间的长河了,学会了游泳。
西方文化的重要承载媒介——美剧,有着新颖的设计,充满视觉刺激和深入人性的思考,对众多细节的考量体现了它自身的魅力,刘辉自然会被吸引,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或“眼球”经济的时代,美剧无疑是最能抓住人眼球的作品,如果再给它披上文化或艺术的外衣,那无疑就是人类伟大的作品。
美剧的制作者极力从屏幕这一段的人看一部剧的心理出发,将恐怖、真实、视觉刺激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将任何一部剧中都灌满恐惧、真实、残忍、性快感,甚至是偷窥心理、犯罪心理都一一满足,在这背后是对人性真实的剖析,当然并非所有的美剧都是如此,毕竟受众不同。
网络时代,各种奇葩狗血的事情和产品都可以迅速地到达我们的眼睛,贪婪、凶恶、残暴、放纵、无底线、拜金主义、各种黑暗心理、各种无法理喻的极端行径,似乎人类的一切思想行径都穿过电子媒体的屏幕,撑爆了我的眼球和大脑,我们的三观不断被刷新,很快就对一切变得坦然而麻木。
我们生存的世界,是由无数个错误构成的
《西部世界》已经更新了第三集了,据说之前这个剧就有一部电影,这部美剧放大了更多的细节,采用了更新奇的想象,其实是时代的能量赋予了人类更为广阔的想象。
先进科技制造了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类,人类不断赋予它们新的功能,记忆,感觉、痛苦、爱等各种与情感相关的能力在人工智能人类身上被尝试,在制造者以信息指令输入了这些所谓的程序之后,“人造人”已经具备了进化的基础,虽然他们——制造者认为自己已经在每次故事线结束后就会删除所有“人造人”的记忆,其实他们忽视了世界“错误”和“无绝对”。
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生存的世界,是由无数个错误构成的;每个人的一生,也是由无数个错误组成的。
我们从没有完整地说清楚一句话、做对一件事、或是清除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电子信息无论你怎样清除,其实你是无法清除干净的,因为没有绝对。
你说过的一句话,即便包括你自己都再也不会记住,但它依旧存在于这个世界,这就是信息,即便是你的誓言随风飘散,在若干世纪后,它会从另外一个人的嘴里说出,也许完全一样,也许更让人信服,也许就是一句谎言。
弗洛丽丝被伯纳德悄悄地植入了记忆的能力(信息或程序),以及在指令下达时进行自我分析的能力,这个永远善良的角色在一次次死亡与复活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微弱的记忆比如关于爱情的美好,关于父亲死亡的痛苦,纯粹邪恶的黑衣人对她的暴行……每一次被重置后,她依旧选择“看到世界的美好,热爱newcomers“,但痛苦的记忆意识碎片还是在她的头脑中进化形成,在恐惧和情感的双重攻击下,弗洛丽丝的程序出现“错误”,在第三集的情景中终于拿起手枪扣动扳机,击毙了侵犯者。
这并不是一种胜利,但每个观众都会觉得,弗洛丽丝做得好,因为她靠她自己抵御了黑衣人的摧残。无论编剧者是怎样想的,我们开始相信这样一种文化发展路径,美丽善良的弗洛丽丝被规定了选择“看见世界的美好,永远热爱newcomers”,这种规定多像人类历史对于女性压制的文化桎梏,比如中国的三从四德,然而,被压迫的痛苦形成的记忆和时代的变迁,终于变成一种新的意识(女权意识),来拯救自己。
现在的科学能否解释意识的产生?
《西部世界》融入了对意识产生的深入思考,西部世界老板罗伯特·福特在第三集中有一段揭示意识的桥段:一名“人造人“工程师在制造一名”接待员“(人造人)时,给他(接待员)盖上了一块布料,福特走过来对工程师声色俱厉地说:
“Perhapsyou didn’t want himto feel cold, orashamed you want to cover his modesty. “
“Wasthat is ?”
福特揭掉了盖在“接待员“身上的布料,并拿起一把刀,割开了睁着眼睛、赤裸坐在那里等待制造的“接待员”的脸。
“It doesn’t get cold , doesn’t feel ashamed, doesn’t feela solitary thing that we haven’t told itto.You understand ?
皮肤被割开、血从皮肤下面冒出来,顺着脸颊流下,工程师满面惊慌,福特若无其事低转向伯纳德去谈“工作”。
之后伯纳德和福特的对话就去探讨了有关意识的产生。我们会发现,剧情中很多情节其实都是在关注人类的心理。许多心理学的专业用语在剧中出现,比如认知、认知失调……福特向伯纳德谈起最初的合作伙伴阿诺德——一个醉心于制造“人造人”的工程师,阿诺德希望在“人造人”身上创造出意识来解释人类意识的产生,他将自己创造的意识认知进行编程,输入了“人造人”,并根据人类心智理论认为声音将引导自身意识产生及进化。但福特提出了两点阿诺德的缺陷问题:西部城市的人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人造人”有自我意识;游客认为自己的声音就是上帝,他们进到西部世界就是为了实现自己是上帝的目的,无论在这里做了什么,都不会受到惩罚。
阿诺德潜心关注意识的制造与进化,他在西部世界里只和“接待员”们一起生活,他脱离了现实世界,最终死于“乐园”之内。阿诺德制造的意识代码碎片被乐园区的人接触了之后,许多接待员接受了这些信息,出现“幻听、自言自语”等现象。
人类思想意识的产生是一个谜,但它让每一个人具备了独特的色彩。我们可以考量它属于基因传播的理由,但意识却是神奇,它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变化,既有相对固定的认知,也有分秒之内的认识。我们通过它认知这个世界,产生记忆、自私、情感、欲望、控制等等,让我们可以体味整个生命过程。
意识有时带我们进入愚昧或虔诚,有时带我们进入伟大和庄严,有时带我们进入虚伪和恶毒,有时带我们进入真诚和善良,总之我们存在的意义都源自我意识。
一部好看的电视剧背后有一名优秀的作者,他洞察世事,洞察人心,有着自己强烈的主观看法,这样的作品才能撼动人心;
电视剧的制作者必须完整地理解作品,解读其中每一个角色的性格,再把她通过影响复原,通过演员的演绎发挥重塑,作品才能抓住观众;
如果读书的人,必须对文字有理解,对世界有主观认识,才可以读好这个剧本的书籍;但电视观众却只要有兴趣就好了,当然你有能力去看穿一部剧的背后的东西,是自己的本事。
刘辉并非以为自己的想法或分析是绝对意义的,他只是从自己的意识出发,用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或思想来看到这部剧,也许与你的严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