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的秘密在三个方面
读第21条《兴趣的秘密何在》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何为有趣的课堂?苏霍开门见山地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是作者对兴趣课堂的一个高度概括,也是令我们记忆深刻的一段话。
苏霍的第21条建议叫做《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提到“兴趣”这个词儿,这是老师们非常熟悉的。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大概是全中国教师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创景导入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像是创设情境、实验演示、设置问题、故事引入、事例辩论等等,都是老师们教学开端常用的套路。当我读了这条建议之后,发现我原来的做法是简单的:我只顾了激情导入,我的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很少考虑继续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点儿只顾开头,不管始终的倾向。“神龙见头不见尾”可能也是很多教师在激发兴趣方面存在的短板,并且还不自知。
要使所有的课堂都上的有趣,要把握好兴趣的源泉所在。苏霍说,“在更多情况下,兴趣的源泉是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这个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的过程本身,正是兴趣的重要源泉。”我注意到,那些所见即所得的画面,是属于表象感性的,没有经过脑力劳动的体验,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作者在这里的论述,就是对教师把握兴趣课堂的一个总体认识。基于此,苏霍接下来论述了兴趣的源泉或秘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备课要抓学生认识和客观事实的接合点。苏霍说,“对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真理在学生意识中的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作者在备课时,就是一直抓这些思想的接合点。他在讲“植物根系的作用”时,发现学生认识的接合点是非生物怎样变成构成生物的建筑材料,激发学生探索植物根须吸收物质的惊奇感。我想到了物理《功》一节内容的设计,不知是否暗合了苏霍的要求。“功”的概念是比较理性和抽象的,正式定义是力与位移的点乘,或者说是力与力在位移上的投影之积,初中生的入门教学是很难理解的。怎么办?也有一个学生主观和事物客观的接合点,叫做“观察力的成效如何?”何为成效?一是物体受到了力,二是物体沿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明力对物理有了成效,这个成效就说是力对物体做了功。这样,先观察事例分析成效,再引入功的概念,思路认识就比较顺利了。这个例子,其实也是说明了教师设计对待教学重难点的一个态度,即为备课要备教与学的接合点。有一句备课的老话,“宁备而不遇,勿遇而不备”,说的是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第二,教师教学设计要把知识加以体验性应用。苏霍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作者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专门的工作方法来实现他的愿望。”他的实践活动探究是,让学生观察土壤的剖切面,发现禾本科植物两米多根系的生长情况,让学生成为事实和现象的驾驭者,知识变成了力量,体验知识是让人变得崇高的力量。苏霍认为,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刺激物。我还是用《功》的例子来说我的感受吧。知道了“功”的概念,接下来要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分析具体事例是否做功,常见的学生分组体验实验有:从地下拿起一瓶矿泉水,用手托着矿泉水静止不动,用手托着矿泉水水平移动;学生分析后,再根据第一次做功的情况,分别从改变矿泉水的瓶数和提起的高度两个方面,利用控制变量方法进行进一步体验分析,总结出机械功的大小与力的大小和移动的距离大小有关。在这个环节里,实际是让学生的体验和合理猜想有了成就感,心里充满了快乐,学习也就有了动力。
第三,学生要学会广泛地阅读。原文中并没有确切指出这也是兴趣的源泉,但我注意到文章中最后一段提到了学生阅读的内容。苏霍说,“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课堂上所讲的任何新概念、新现象,都会纳入到他从书籍里汲取的知识体系中去,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结合我们每人的读书体验,感觉确实很有道理,因为阅读已经起到了某种类似预习的作用,预知的信息又提升了学生的心理愉悦,这种愉悦就是一种学习兴趣。至于学生如何阅读,苏霍在前几篇文章(例如第18、19条建议)已经多次说明了,所以,我在此也不多啰嗦。
如果说,兴趣的第一个源泉是来自教师的外部引导,那么兴趣的第二源泉是来自学生的内生体验,而我所增加的第三个源泉是外延的,是让学生对知识保持稳定的兴趣。说实话,第一、第二我们是能做到的,但第三个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我们是很难坚持的。激趣我们做到了,但可持续地保持兴趣,我们做的很少。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把兴趣分了“知、好、乐”三个层次的,正好对应了苏霍论兴趣的三个方面建议。“懂得”“喜欢”,我们要坚持做好,“以……为乐”我们要尝试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