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为这部电影写长文?因为值得!这是一个很少被关注的话题,引出了一个被社会忽略的群体。虽然我也不知道怎样处理才是最好的方式,但是终究他们需要我们的关注!当情和理出现拉扯的时候,什么才是公平?
01
影片中明确抛出的难题:如何应对缺陷儿的出生?如何处理寄养关系?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难题没有解答,很庆幸电影也没有给出什么理想主义式的结局,那就让这个结局在社会行进中慢慢浮现吧。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也没有多少曲折离奇的情节,更多地是生存生活以及这些问题背后带来的矛盾。导演似乎刻意用直白的方式在讲述这个故事,和这里面穿梭的男男女女,这种感觉有点像纪录片。没有刻意煽情,没有刻意结局,最后留下空白,任由观众畅想。
江萌是一个因为严重先天缺陷被父母抛弃的弃儿,在农村家庭寄养长大成人,但她没有离开自己的养母(养父已亡)。在找到一个医院护工工作过程中,认识到一个患有先天无肛症的女婴被其父亲放弃治疗带回家,于是她通过各种方式找到这家人,甚至偷孩子,为这个没有说话权利的女婴争取了生存的机会。另一方面,她和养母的寄养关系被迫解除,不得不面对两个人的分离,但她还是在不断努力,只为能将老母从养老院接回陪伴终老。
江萌是一个特别犟的人,认定的事情就会一根筋走到底。所以她为了保住这个医院里的先天残缺儿放弃了好不容易得到了工作,甚至冒着违法犯案的风险偷孩子,当然最终她确实涉案了。孩子进行了手术,但最后还是死了……整个过程中穿插了好几次在家里吃饭,和养母,福利院院长,我个人很喜欢这几场戏,看似相似,但其实每一次都在讨论的一个矛盾话题。
02
在江萌的生活中,必须提到一个人物:小军,这也是电影中最让我触动的人物,一个身体残缺的小哑巴,却靠自己双手生存下来了。他和江萌具有同样的出生命运,却活得不一样,他接受了自己的现实,也在向阳而活。
小军第一次出场,我一度没看明白他和江萌的关系,姐弟,朋友,同命相怜的友人?但能看出来,这是一个能自我生存的人!即使他不能说话,即使他一瘸一拐。
小军第二次出场,是在菜市场。江萌要去马鞍山找人求他帮忙,他并没有同意,因为要工作,这里他的表演很自然真实。他的拒绝没有让人有厌烦感,他的劝告和拒绝都是从实际出发,能感受到他对现实的认识和对江萌的关心。当然,最后他还是开车去接回了江萌。
聚会的那一段,是本人最心水的情节。同是残障人士的朋友劝说两人应该在一起,还有人劝江萌去领残疾证,这里小军的眼神戏特别有感觉,他一边给江萌夹菜,眼神偷偷看她,有期待,有紧张,有不安…江萌突然起身出去打电话,小军跟出去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这里的戏份深深打动了我!知道小孩要死了,他首先问的就是父母怎么说,是啊!父母才是那个有权决定孩子命运的角色(虽然我并不认同,但这就是社会规则)
小军在家走廊里和江萌对话的那一幕,展现了演员扎实有层次的演技。当江萌问他小孩比他们还可怜,只能等死时小军眼里瞬间含泪。“如果小孩留下来,还不是和我们一样。”我一直以为他早已经适应了环境,对自己被遗弃也早就麻木,可那一瞬间我知道他心底的脆弱被触动了,他并不是对社会无求,而是学会了假装坚强。随后他就立马对江萌发问,期望她能认清现实,也说明他比江萌实在和理智。当然最后帮助江萌去偷孩子也是小军必然会做出的选择。
小军喜欢江萌,有多喜欢?小军明明确确告诉江萌偷孩子是犯法的,但他还是开车陪她去干这件犯法的事情。在医院,小军紧张地看着进医院送孩子的江萌,看到警察盘问江萌就直接下车去帮忙。这一段表演相对于前面就属于张扬的方式了,有时候无声的表演更能打动人心。
看不出江萌是否喜欢小军,但至少是信任他的,我本人猜测也是有喜欢的。她平时独来独往的,可有什么想法都会和小军说;甚至借钱,要偷孩子去都会告诉小军,但最后她还是拒绝了小军特别真实朴素的表白。
江萌呆呆坐在床边发呆的时候,小军有些拘束地坐在她旁边,手上小动作展现了他的紧张。
他说:他们可以一起生活,这样可以减少开支,两个人稳定之后还可以把老人接过来一起同住,给老人养老送终。(他是一直懂江萌的心意的啊!)
她说:他应该找一个可以生小孩的,老了不用去养老院。
他说:他们可以领养
她说:以他们的状况是不能领养到孩子的
这时候的小军是失望且无奈的,可是终究没有再继续往下说……一个没有答案的结局。
03
为什么寄养关系不能给老人送终?这个问题在影片中主要通过江萌和工作人员的对话体现,是啊!为什么?江萌不图老人的房子和钱财,只求和老人住在一起,陪她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但工作人员说这样影响不好?!这个逻辑我真的不认!
“养老院有什么不好?”
“有家为什么要去养老院啊!”
工作人员一直强调这是国家规定,而江萌一直重复着内心的疑问。她总是这样,非常直接地问着为什么,可以现实无法给予她一个真正的答案。
“为什么我不能和我妈在一起?”
“为什么我不能给我妈养老送终?
如果没有看这部影片,我想我根本不会在意“寄养”和“收养”的区别。当知道“寄养”还存在强制要求寄养儿童成年后必须搬离原有家庭、解除家人关系时,我突然觉得这种养育过于残忍了。当然制度的确立定有其必要性,或许是为了避免打乱原有的家庭财产分配等问题,毕竟寄养并不是收养。
- 收养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养父母和养子女的关系和亲生父母子女间的关系基本相同,收养是一种拟制血亲关系的行为,可以依法成立,也可以依法解除。
- 寄养是指父母因特殊原因不能直接履行对子女的抚养义务,把子女寄托在他人家中生活的一种委托代养行为。寄养不发生父母子女关系的变更,被寄养儿童与受托人之间不产生父母子女的法律关系。
最终,江萌硬生生被逼着离开自己的养母,养母被迫去往养老院。最后,江萌在养老院对养母说等稳定了一定接她回家,而养母说其实这里挺好……又一个没有答案的结局。
04
“杀人犯”,这是一个遗弃者的角色,这也是一个真实的父亲角色。我估计大部分在看影片的时候都会谴责这个放弃自己孩子的父亲,认为他是一个冷血没有良知的人。是的,既然可以救治,为什么要在一开始就放弃呢!孩子的父母反应应该是“我砸锅卖铁都要救我的孩子”这样啊!
前期的徐父一直是克制的,隐忍的,甚至没有什么台词。我印象中有一幕他把门锁起来,自己低头看着床上的孩子,不知道在想什么,那一段过程相当漫长,甚至漫长得让人觉得窒息。
直到孩子被偷,徐父来到警局领会自己孩子的时候,坐在那里哭泣,然后说“这是我的孩子,我是最爱他的人,可是这个孩子没有以后了……”时我才真正看到了他的挣扎、痛苦和矛盾。他早就看到了孩子的未来,他知道让这个孩子活下去是另一种残忍!虽然这种想法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善良的,但这就是现实。一时的心软最终带来的是什么?是下一个小军,下一个江萌,还是下一个惨剧?
还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江萌后来又去了马鞍山,想要看孩子活着没有,然后她看到的就是被人喷了“杀人犯”红漆的大门…对错曲折,如何论断?徐父内心对江萌是没有仇恨的,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孩子走了之后他还特地过来告诉江萌。那么江萌对这样一位父亲是什么感情呢?她最后甚至没有正脸面对他。
父母如何在人性和现实面前做出判断,替无法开口的孩子做出选择,这都是一项沉重的负担,无论选择是死亡还是生存,他们将要承担的是无尽的心灵拷问。最后,徐父是以怎样的心情来面对世人和自己的……还是一个没有答案的结局。
05 写在最后
影片中暴露的问题没有答案,至少现在没有。因为这是人性和现实的冲击,是情和理的冲突。也许未来的某个时刻,这样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社会中存在着一群人,他们天生就有缺陷,但他们真正的弱势是没有家人,因为从出生开始,他们就被遗弃。他们依旧要拼了命地活着,因为命运让他们活了下来,至少现在他们可以自行选择怎么活。
唯有一点:只要是活着,总有人把你当成宝贝儿;即使没有,至少你自己要把自己当成宝贝儿!所以即使不完美,也可以活得无心无愧!
看了导演的采访,了解到江萌是一个智力有些问题的人(先天不足),这在观影过程中并没有很充分地体现,或者说铺垫不够明显。影片中江萌很多行为表现都是机智迅速的,这会让我觉得这是一个精神状态没有问题的人。所以当我看到江萌有时候生硬和奇怪的行为方式,或者总是重复某几句话时会出戏。如果能提前知道江萌的智力不足,那么后续的一系列行为可能就有了逻辑链。
这部电影让我认识了一个新面孔:李鸿其。原来这个90年的新人演员早已有亮眼的表现(找时间要补一下他的作品)。单纯从这部戏里,我就感受出了他的表演张力。小军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的日子非常简单:工作,生活,和朋友聚会,努力活着,但不排斥社会的馈赠。开头他就有说,他会好好工作结婚生子,考虑到江萌不能生孩子就改口说不要孩子也可以。他没有“没有必须如何”的执念。但李鸿其给他赋予了符合人物的内心世界,只是短短的某一瞬间,我深深感受到了小军内心的丰富和敏感。
最后,我要向郭京飞老师道歉!虽然看的是如此深刻且沉痛主题的电影,我也对您演绎的徐父产生了共情,折服于您的演技,但我脑子中还是去不掉了“猪鳖蛋”,“蛋憋猪”对我造成的阴影!总有几个瞬间,感觉藏在徐父背后的什么怪物会冒出来,这个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