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转换
我是从14年底开始跑步的,在这4年多的时间一直都是独跑,今年年初我加入了一个跑步小分队,里面大多都是些跑步老手(跑龄更长更又经验)。刚加入后自己明显跟不上,他们告诉我:我的肌肉已经习惯了每天1小时跑完10KM的状态,看似很勤奋但是对肌肉的刺激效果却不大。
后来我加入了力量训练、变速跑,这些明显让我感觉更辛苦,但也显著提高了我的跑步能力,跨越瓶颈区,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在读书时候我看到了下面的一个图表。
我意识到自己目前都是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跑完10KM、看书、处理娃的吃喝拉撒睡)对于不擅长以及未知的事情还未曾跨出一步。
最荒谬的事就是,重复做相同的事情,却期待不一样的结果。
是时候改变跑道了。
制定目标
在嘟嘟接近3岁,快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和绝大多数父母一样,大呼“解放”似乎有种熬出了头的感觉。
有次和朋友闲聊她说了一句:“为人父母是一辈子的“马拉松”而不是冲刺跑的百米竞赛,大多数人把上幼儿园当成一个阶段的终点,以为到了终点我们就可以彻底休息和放松了……”
我才意识到自己在熟悉的区域呆太久了,是时候做下一阶段的目标和计划了。
我们都知道阅读对于孩子的重要性,而前期父母给孩子读绘本讲故事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我想把这个作为自己的下一个目标。
自我局限
制定了目标后,第一步就是把我的“心结”打开。而这里也不得不提一下关于自己口音的故事。
关于发音:我从小到大是没有什么意识的,一直到大四的一次测试让我意识到有问题,毕业去了深圳结识了各个省市的人,有口音、吐词不准一直让我很自卑。
记得大四那会,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学校组织了好多拿证的考试。《普通话测试》我只得了70多分(班里几乎垫底),而教师资格是85分以上,班上大部分人都能达到,我不行?
这一定是考官耳朵聋了,后来补考的时候我也没参加,反正我以后也不想当老师。
(这其实是因为害怕:反正“自己没尝试”总比“承认自己差”能更让自己好受些)
毕业后去了深圳,深圳是个大杂烩。逢生人见面,我的第一句话别人就能判断出我是哪里人?后来要好的同事指出了我的口音问题。
最最戳伤我自信的是当时在一个IT公司,因为IPO股改马上要上市,我从技术部门调换到了宣传推广的部门,因为领导很重视公司形象,专门给我们聘请了汉语言文学的导师来给我们上课。
“平舌翘舌不分、吐词不清,语言生硬。”这是老师给我的原话,在这群人当中我又垫底了(因为只有一个广东人)好长时间我都都特别自卑。
跨出可怕的第一步
在我怀孕的时候,听大V读绘本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嗲嗲的孩子音让我很痴迷……我感觉这些人一定都是天生的而自己有口音说话又不生动,娃没兴趣说不定还会把娃带偏。
后来知道了:
亲子阅读的目的在于亲子关系和早期阅读兴趣的培养。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享受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关心。
我们普通父母不需要像大V一样,与其在这里这里瞎焦虑自卑,练习起来一定会有所收获。
实践篇---刻意练习
当初学游泳的时候我看了很多理论和视频,后来自己下水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知道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只有下水才是真的在学游泳,只有实践才真的在学习。
况且“10000小时定律”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有不断练习练习再练习。
关于“练习”我制定了两步走的策略。
第一:基础入门篇
从最简单的绘本入手,像经典的《晚安,大猩猩》《月亮的味道》《牙医怕怕鳄鱼怕怕》故事简单有趣,特别适合与2-3岁的小孩共读。
我摸索出一个流程:读顺模仿录音给娃读。
把大V讲的原稿文本(不照搬故事书,加入个性化元素)编成文本打印下来,然后照读4-5遍。一般能都读顺。
模仿他们的发音和阅读时候的语气。包括做一些身体语言,像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吸引娃的注意力
录音这个过程就是最能发现口音和错误的地方。
最后给娃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总结和复习的过程。
这4个过程走下来,一个故事的文本在脑海里已经过了不下于10次,从第一遍照着读的磕磕巴巴到后来脱稿流利讲出再到现在可以即兴发挥编造故事的同时还能和娃互动。
而最最让我受益的是我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发现自己很享受,有事没事都喜欢听这些故事,感觉特别有趣特别有自愈的效果。
第二:提高进阶篇
克服了语言关,接下来就是关于《阅读工具箱》《绘本拓展》了,我天生不会玩更加没有想象力。提前准备,报了一个教孩子阅读的班。浅显快速学了些理论:间隔提问(提问话术)想象力/注意力管理法(想象验证、实物对照法、场景引入法)……
头都大了,没关系。这些理论只占20%。
我把更多的精力用来绘本拓展实践上了。
一个经典的绘本在读完之后可以发挥想象做很多拓展(手工制作、角色扮演、)而这些都能调用孩子的全感官,孩子会玩得不亦乐乎。
《晚安大猩猩》给每个小动物做了对应颜色的笼子和钥匙。在家角色扮演,嘟嘟假扮调皮的大猩猩,爸爸假扮管理员,妈妈假扮管理员太太,尽情发挥想象。
《The Carrot seed》 和嘟嘟一起在阳台种下了几颗大蒜,制作出了一个表格,观察大蒜记录变化。
后来参加为期56天的英语打卡营,和更多同伴一起交流、共同监督又进步了不少。
在上万人提交的作业当中自己的故事被编辑老师推送到首页并置顶。
写在后面
从不敢开口、磕磕巴巴、到流利到最后很享受亲子阅读这件事。 这一路走来,我就真的变得有多厉害多优秀了吗?
不一定。
我现在讲绘本还是有浓浓的湖fu北腔,英语发音也永远不会是打卡营里面的范本。
但这些年来我一直学着把“优秀”替换成“成长”
努力不一定“优秀”,但一定会有所“成长”,当没有了必须变得优秀的压力,我们可以重新定义“优秀”的含义:突破自己的局限,行动起来,我们都会有所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