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茧房”这个概念由来已久,它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提出的。
他之所以会提出这个观点,是因为他发现当人们沉浸于海量的网络信息的时候,人们只会去观看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长此以往,在认知层面上或者是内容获取上来说,一个个体便与其他领域的信息之间产生了一道无形的墙,这个观点很形象,这就类似于一个蚕宝宝被束缚在“茧房”之中一般。
在以前的传统媒体时代,在报刊、广播、电视统治媒体的时代,这个问题还不像现在这样明显。
因为虽然说旧媒体选择少,而且还有一些延迟性,但是包含的面却是很广的。
翻报纸,一般都是东看看西看看,看电视,也是看看这个卫视那个卫视。
但是在现在这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大数据时代。则出现了另外的一种趋势,的的确确我们的选择变多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那些选择都可以被我们所接纳。
媒体相比于让你了解更多,它更喜欢让你一直快乐。
各大互联网平台采取的都是主动迎合用户需求,大多数的用户在打开一些网站的内容大多都是“迎合性”为主,它们如同水面的涟漪一件件向我们涌来,流连忘返,我喜欢看这个,它就让你一直看好长时间的这个。
但是长此以往,外面的世界就被完全遮挡住了。
当然现在为何会产生信息茧房,也不能全部怪罪于算法。
还有一点就是主流价值观。它们二者的结合,才使得个体从最开始就丧失掉了更加多元的内容、信息。
信息茧房产生的影响
关于“信息茧房”,它会产生许多的影响。
在一位用户在海量信息之中浏览的时候,用户最可能地浏览的内容信息往往是本来就有所了解的、让人非常愉悦的、之前就很感兴趣的。
那些算法程序员们深知人性,由此他们在巨大的信息之中给你筛选出了最能让你high的内容,使得你在不知觉的情况下排斥和无视了其他的观点和内容。
如果我们以小一点的影响来说,信息茧房的产生将会阻碍一个个体的认知提升以及全面发展,另外交流被被阻碍了,一个观点内容的提出,因为新潮因为小众由此在算法或者价值观上第一步就被排除在外,熟不知这可能是“未来”是“真理”,这都是有可能的。
如若再试着深想,“信息茧房”也可以成为一种手段,把你盘起来,让你只关注你感兴趣的那几个话题亦或者一些刺激人感官的内容,亦或者给你传播你“需要”知道的价值,这使得一个人坚定了“立场”,没有任何其他的机会去追问那些原则和根本,这是很让人难受的。
可以这样说,在算法把一些你“不会感兴趣的”、“不认同”的内容给排除在外之后,你的信息很是狭窄、单一,如若你看了一次“笑话”,你就一直在看“笑话”。
曾经“愚昧”,也许你将一直“愚昧”。
信息茧房无疑是掐断了一条破格之路,算法师们坦率直接地扼杀了你通往外面世界的通道。
旧媒体时代的信息茧房有何不同
这个“信息茧房”的概念其实早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在传统时代就已经有了它的信息茧房,但是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的茧房还不够厚,还不够强。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虽有倾向,但是它对信息的选择和过滤也有其特殊性,比如说虚假、有害的信息,传统媒体往往是过滤的。
那个时候你在传统媒体之中看到的信息也没有太多挑衅和取悦你的内容,虽然你有自己的审美倾向,但是你还是有很大机会可以看到别的信息。
但是放在现在则不然,只有那些“你本来就感兴趣的”、“满足你感官兴趣”的内容才能够脱颖而出,这就是差别。
在旧媒体时代的时候,很多人会苦于选择少,看得不够多。
但是其实这也意味着一种“单纯的输入”,每天一集电视,不会重播的晚会,这其实使得用户在观看内容和信息的时候,专注度会更高。
而到了新媒体时代的时候,出现了搜索引擎,出现了社交网络,出现了短视频,出现了大数据算法...
看起来我们去获取信息更加多元,精确度变得更加高,降低了我们去搜索信息的成本,这些都是极大的利好,但是过度地关注效率,关注满足感,则会中了算法的下怀,它就是擅长让你的多巴胺在短期之内满足甚至成瘾,让你总是沉迷于那些内容之内,难以走出。
你看,看似我们的信息渠道是变宽了,但是在算法主导我们的信息传入的时候,则意味着我们并没有获得提升,反而受到了荼毒,反而在其中产生了焦虑。
一个人不应该被“流量”所衡量
事实上,我并不是觉得算法就是错误的。
在很多场景下,算法还是有帮助的。在网上想去买什么东西,它检索方便,想去学个教程,它快速提供...
甚至对于单单的娱乐而言,一直推帅哥美女,一直推搞笑小品,实际上也没差,看就看呗,接着奏乐接着舞就完事儿了。
但是如若是真相呢,现在信息传播的速度迅猛,很多时候真相根本无法分辨。
而如果该算法已经把这些“还没被认定为真相的伪真相”分发给了用户,比如“大瓜”比如“xx出轨”,那么则意味着用户不得不和这些“情绪”牵扯在一起,这是一种油滑的不确定,一会儿a,一会儿b,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这不是一个正常的事情,违背了人类幸福的安定原则。
在开始算法创建的初衷是为了给用户在兴趣上进行更加精准的推送,为的是最大限度地节约受众获取信息所消耗的时间成本。
可是实际上,用户却不自觉地在参与谣言传播,在变得偏执狭隘,还有信息焦虑、认知能力下降等。
之所以如此来说,是因为算法可以改进,我也觉得算法可以推送多元一些,不用那么“讨好”。
技术也不存在“善恶”,如果用好算法、互联网还是可以大幅度提升效率的。
但是问题是背后的控制者是否想这么做,他们是决定这件事情的关键。
一个人不应该被“流量”所衡量,一个人也不应该本来就被掐断全面性、多元性的信息。
这都是背后的大老板们、控制着需要好好想想的问题。
面对信息茧房的方法
1.面对信息与内容,其实我的观点也不是说让大家都“海纳百川”,什么都要知道,吸收所有的“好东西”,那自然也不是。
如若一件事情,你的确不感冒,怎么都会漠不关心,你大可不要看。
但是我还是希望有这种“内容”或者“观点”可以被放出来,你可以不看,但是你知道有这个人存在,有这个观点存在,一扫而过的“浅尝辄止”其实是可以接受的。
2.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也是一个愚昧的年代”。
这个观点当然可以放在现在,互联网太方便了,太丰富了。
但是也使得“信息茧房产生”。可是技术没错啊。
所以我觉得可以用好互联网的部分功能,比如说检索。这个事情太浅了,那你就记下来去看书看论文,看一些你喜欢的作者的总结书写,而不是五分钟刷过去了。
你完全可以在更大的内容之中拓展然后再去检索,以此往复,你就可以推开更大世界的门。让技术回归技术,我们需要保留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个人之见)
插曲:一个信息技术更发达、人手一个智能手机的社会,会让教育公平得到改善吗?
“一个做乡村教师的亲戚和我说,他班上的农村小孩,一眼望过去,没有谁的心思在学习上,读书远没有手机上源源不断、一刷就来的快手抖音视频有吸引力。我的高中老师和我说,十年前,即便是在掐尖最激烈的实验班,通过考试到省城里来读书的农村小孩也可以占到三成,而如今的生源里已经很难再看到这些人的踪影。”——来自于诨名唤作巴布尔的微博长文
这就是现状。我有理由相信未来“寒门更难出贵子”。
短视频以及部分手机游戏,成年人都没有任何自制力,何况小孩子呢。
那些内容剥夺了小孩的专注力和思考力,那些抖音梗,他们比谁都懂!
孩子有了高刺激阈值,哪里能坐下来去写作业、看书。
很多农村孩子也没有父母在家教育,自己有着智能手机天天刷短视频...这些现象也真的不知道如何才好。
这个困局就在于孩子要使用智能手机“学习”,但是他们又不会“学习”。这的确让人惆怅和难过。
希望未来这个困局可以解决。衷心希望。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