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美玲,女,1999年参加工作,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现在五泉镇中心校任教,从教21年来一直用“爱心、耐心、细心”教育孩子,孩子们喜欢她、家长们信任她,她曾获得示范区“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先进个人”“优秀巾帼志愿者”“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她撰写的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级、区级刊物中发表,同时积极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成绩显著。
假期暇闲时间,拜读苏霍姆林斯基大师的《给教师建议》这本著作,虽然时代迥异,但大师教育的思想精华依旧闪烁着光彩,书中一百条建议,采用生动的事例向我们讲述着他对教育的理念和经验,读着这本书就像面对一位经验丰富、循循善诱的大师,受益匪浅。
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有这样一种广泛流行的观点: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就在道德上受到了教育;掌握知识本身就是道德发展的过程。很多教师的头脑中这种道德教育观根深蒂固,以致要使他们拼弃这种僵化的信念是相当困难的。他们认为既然学生在获得知识课堂上的思想教育就是自发进行的了。“通过教学的教育”“通过知识的道德教育”――这些以上述错误的道德教育观为基础的论调,实际上使人产生一种无忧无虑和自我安慰的心理。
生活使人们相信,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规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很好地回答问题以及获得很好的分数――这一切还不等于道德教育。在知识转变并发展为信念时才是教育的开始。缺乏这种或那种具体知识,并不说明一个人在道德上没有教养,而缺乏信念,即使有知识,也说明一个人在道德方面面目不清。读后我浅显的理解,要想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首先,要善于看到知识与信念之间的差别。
要善于为信念奠定基础,促使道德的热血――即坚定的信念――赖以沸腾的那根神经生机勃勃的工作。
其次,思想是实际知识与信念之间的桥梁。
知识通过思想变成信念,思想已不仅仅是知识。思想中已含有“一小块灵魂”――一个人对他知道的事物所持有的个人态度。思想的特点是,在理解具体事实的基础上做出的结论与归纳。
第三,实际知识转变为思想时就产生了信念。
在人格心理学内,美德的概念是指:凡是可以给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包括力量、勇气、自信等,都可称之为美德。美德是一种从内而产生出的力量,当一个人心中充满着对世界的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时间与万物的珍惜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美德。
联系我们的教学,我深有体会:
第一,美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说理、说教,应成为一种激动人心的、吸引人的、有诱惑力的行动。行动与美德的结合一致是实践教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我们要做到这一点: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他们很自信,独立完成作业时不抄课本,不偷看课本,否则他们自己会感到丢脸。假如我们无休止地重复说,靠自己的力量做功课是好样的,抄书、抄别人的作业,是不好的,那么这些良好的教育就会变成令人讨厌的说教。
第二,以实际行动来显示美德是美好的,吸引人的。“蓝天下的学校”、“集体的图书”、“关爱鳏寡老人”、“学雷锋”等活动都是在学习的实际活动中,培养孩子们对别人的关心、爱。
94.教师的权威是什么,应该表现在哪里?
权威一词广泛地使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内涵十分丰富,人们日常在使用权威一词时,一般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其一,将其视为权力,与人们所处的地位、职位相关;
其二,将其视为一种使人信从的力量,与威望、威信等含义和从较为接近,不仅与权威者自身的地位、职位相关,而且强调权威对象的认可、接纳。
教师权威即指教师所拥有的使人(主要指学生)信从的力量,指教师凭借国家、社会赋予的教育权力和个人因素而产生的能够被学生自觉接受的、影响和改变学生心理、行为的一种支配力量。实质上,教师权威代表的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管理及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信服。如果从字面上剖析教师权威:权威,即权利和威信,教师权威指教师拥有的一系列权利和威信。
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大师的这条建议时,让我思考许多,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时刻要清楚、要恰当地体现自己的权威,那首先要明白权威是从何而来的?
我的思考:
首先,教师这一特定的职业角色赋予了教师的权威,自古以来人们对老师有一种天然的敬意,把教育看作是最光辉的职业,把老师比做红烛,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这不是真正的权威。
其次,教师职业本身拥有的“权力”,如批改作业、给试卷判分、写操行评语等等,也都无形中强化了教师的权威,因而学生的敬畏使教师的职业具有了某种权威感。但应该注意的是,职业本身赋予的权威只是理论上的权威,还不是事实上的权威,真正的权威是那种能让学生产生尊敬和信赖的权威。如果对权威运用不当,不仅没权威,还会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倒塌。
第三,为人格感召,老师因自身的人格魅力、个性品质而获得权威。学生对老师从心底里无限的敬佩和仰慕,产生了真正的权威。
第四,自身的专业素养,即教师因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获得权威。这是每个老师通过自己的学习、努力赢得的。
第五,老师对学生所拥有的明智的权威的核心是――要爱护学生对你的信任,这种信任正是学生对教师的热爱,正是这种信任支持着孩子想从老师那里寻找并得到保护的愿望,作为老师要像爱护无价之宝那样去爱护儿童的这种愿望。孩子对你怀着希望并且相信你,就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指导者,你就是生活的导师,你就是权威。
作为一名在一线教学的我们应该如何体现自已的权威:
既然我们职业真正的权威并不是来自职业的赋予,而是来自于我们的业务水平和人格魅力,那么,不能靠体罚学生来体现和维护权威,也就不可能达到实际目的,而只有不断地多读书,多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代,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真正体现我们的权威,也才能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活动中,权威往往是一种令学生望而生畏的威严,而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平等、人性化的理念,这就需要给教师的权威赋予新的内涵,即教师的权威并不是师道尊严,而是学生对老师学问和人品的佩服和景仰,是师生共同拥有的一份真诚情感。只有学生如沐春风、发自肺腑的折服和信赖的权威,才是教师真正具有的权威,也才是最为有效最有魅力的权威。
怎样爱惜儿童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在这个极为细致的教育工作领域里,最主要的是要深刻理解,更确切地说,需要用心灵去体会儿童世界,体察童年生活。童年生活,儿童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为了能够进入这座名叫“童年”的神奇宫殿,我们必须变成另一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变为一个孩子。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当了二十多年的孩子王,在和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使我感受颇多:
一、儿童是将会长成高大树木的娇嫩幼苗,所以童年就需要受到特别尊重。孩子是不会故意干坏事、偷懒、做事马马虎虎的,面对此现象不要责备他们,或者用尖酸刻薄的语言去讽刺、挖苦他们;既使当孩子们犯下错误的时候,用信任、求助的目光投向你的时候,你要意识到他们是把十二分的信任交给了你,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那个被称为“老师”的人。因此要懂得尊重孩子,不要用语言、粗暴的方式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样孩子会感到非常委屈,进而疏远了我们,失去对我们信任,那为以后的教学、班级活动设置了很大的障碍。
二、我们要知道自己是在同儿童的行为、思想和看法打交道,绝对不能把儿童同成人一样看待,既能衡量成人,又能衡量儿童的统一尺度是没有的。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刚上一年级时,纯洁的像一张白纸,愿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分享给我们,这时候我们就是他们的朋友。这
时对待孩子要有耐心,孩子对我们说的每一句话,讲的每一件事,要耐心倾听,对他提出的问题尽量给予他满意回答,让孩子认为老师是他最忠诚的听众和朋友。当教师要有爱心,当我们内心充满爱的时候,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呢?没有爱就没有教有爱就没有教育。当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就会非常愿意配合老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三、爱其师,爱其科。这也是我多年来在工作实践中感受到的。要非常信任孩子,呵护这份信任,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班委会的产生、班干部的选举,班级小组管理办法,孩子们会把老师的这份信任十分的珍爱,谨慎的行驶自己的权力,协助老师把班级管理井井有条,这就是信任的力量。孩子们喜欢老师了,那老师所带的科目也是成绩优异,老师分配的各项任务都能积极完成。
要想让信任这朵娇嫩的鲜花永不凋谢,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许多精力的。我们要用自己的教学风格、人格魅力、专业素养、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智慧、我们的信念、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我向所有的老师发出呼吁:同行们,好好地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