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歧视,在现实生活中,是个贬义词。它的含义是:对不同的用户收取不同的价格。
经济学里的“价格歧视”是中性词,它只是指根据用户的不同身份、不同位置、不同购买量、不同购买时间收取不同的价格,“区别对待”。
一、觅价者的罪过
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是觅价者,他们面对的是一条倾斜向下的需求曲线,他们可以通过适当调整产量、价格,来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也是觅价者或垄断者被经济学家诟病的地方。
觅价者或垄断者在寻找合理价格时,每当要多卖一件产品,就必须要降价,因为他面对的是一条倾斜向下的需求曲线。他每降一次价格,销售增加,收入增加,但是他之前生产的产品也都降价了,收入又会减少。这样的一增一减,产生了一个平衡点。觅价者为了确保总收益最大化,会在某个利润最大化的时候停止生产、销售。
即:觅价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降低生产量,浪费了一部分生产力,产生“无谓的损失”。
二、经济学家眼中的“无谓损失”
图中灰色三角形就是“无谓损失”。经济学家认为只要社会总财富量不变,财富发生转移不是问题。只有出现“无谓损失”才是问题。
但这些教科书、经济学家的说法对吗?
三、价格歧视可消除无谓损失
经济学家认为,本来有一些商品应该被生产出来,但是因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没有被生产出来,所以造成“无谓损失”。这个判断的前提是错误的,因为经济学家错误地假定:
每多卖一件新的产品,他以前生产的产品也都必须降价。就是说,厂家必须以整齐划一的“划一价”卖东西。
只要生产者对不同单位的产量收取不同的价格,顺着需求曲线一级一级走下来,对不同的人、不同的销量、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收取不同的价格,则那些“本来可以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会被生产出来。
是经济学家错误的假定,制造了所谓的“无谓损失”。如果拿掉这个假定,允许价格歧视,这个无谓损失就不存在。所以,价格歧视是好事,它能够帮助生产者尽量地生产、销售,并帮助消费者尽量地满足需求。
课堂小结
批驳了一个错误逻辑:
觅价者或垄断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牺牲部分生产能力,使得产量过低、价格过高,产生无谓损失。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所有厂商只收取统一价格”的假定前提下。
只要厂商能够实施价格歧视,对不同消费者收取不同价格,这种无谓的损失就会消失,生产者能够把可以生产出来、值得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都生产出来,满足消费者需要。
价格歧视,促进生产、消除浪费,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是好事。
课后思考
既然垄断者或觅价者实施价格歧视本身并没有过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垄断呢?或者说,垄断造成了哪些不良经济后果和社会后果?
答:最主要的不良后果就是导致信息不对称,面对垄断者,消费者无法比较,无法确知产品的真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