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自己对很多事情只求一知半解,没有深究的习惯,尤其是节头节脑,不太在意。
就如这中秋节,过中秋,吃月饼、赏圆月、盼团圆。理所当然的习惯使然。
今天突发奇想,它为什么叫中秋?为什么要用🥮来象征?遂找度娘出典处查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了固定的节日。
又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文坛上的大吃货苏轼曾写过月饼,
“小饼如嚼月,
中有酥和饴,
默品其滋味,
相思泪沾巾。”
一边查资料一边记录在简书,将中秋节的来历彻底了解一下,这也不失为过上一个有意义的中秋节!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皓月当空
家人与异乡人
共赏一轮圆月
漂泊天涯的心灵
便有了归宿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亮,自古以来
就寄托着中国人的思念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一轮明月正来到窗外
图片有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