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醒来,不能再入睡,因为想起小孩的几个问题,一是孩子开始发育了,乳房长大了;二是孩子比较娇气、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管哪方面,是身体的,还是精神气质的,都出现了很不理想的状态,起码与我的教育理想相差很远。这不但使我感到焦虑,也引起我比较深的挥之不去的教育的挫败感。
我想着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孩这样呢?
我查找了一些资料,9岁小孩乳房变大就是性早熟的最早体表特征,虽然还没看医生,不明白产生的原因,不明白是否如别人说的有真假性,但不管如何,都是开始发育了。据说早发育就会导致早来月经,这就够麻烦了,还会引起其他心理的反映,就更让人焦虑了。什么原因呢,如果真的有原因的话。
一、小孩性早熟的原因及调整方法
可以肯定的是,我很少或者说从没有给小孩吃什么补品,如黄芪等什么中药;吃肯德基也不是吃很多,油炸食品更少了;小孩的零食可能相对多点,但不是些辣条、火腿香肠或其他熟食品,只是些甜的小零食,什么果冻之类的。那到底还有什么原因呢?我想可能是:
1、小孩很爱吃皮,吃肉
每次小孩吃鸡鸭鹅什么禽类,都爱吃皮。我以前想,这皮里还要胶原蛋白呢,没什么的,后来据人们说,皮里最多激素,特别市场上买的禽类。长期这样吃法,又是油腻的、肉类的食物,就容易导致孩子性早熟。
2、小孩爱吃外面的早餐
周末或者寒暑假,我都懒得自己做早餐,想着做很麻烦,浪费时间,也不好吃,还要洗那么多锅碗,所以长期带小孩外头吃。现在想,外头早餐都放了调味料,什么鸡精啊,长期吃,就会容易导致性早熟。所以,周末、放假还是自己做,当然做的要健康,要清淡,要有瓜果,当然也要好吃才行。
3、小孩吃冷饮与肯德基等煎炸食品
小孩虽然少吃煎炸类食物,但也偶尔有吃的,特别对于冷饮,虽然不知道冷饮与性早熟有没有关系,但冷饮绝对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肠胃的紊乱。
由于在饮食上没有引导好,没有控制好,导致小孩有偏食、肥胖的现象,我难辞其咎。下面我就采取以下方式调整:一是不让孩子吃皮,少吃肉,多吃蔬菜水果,特别是时令瓜果;二是不带孩子吃煎炸食品、熟食品,尽量减少孩子喝冷饮;三是多带孩子运动,控制体重。
二、小孩缺乏坚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表现
下面说一下孩子娇气、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问题,首先这是个真问题还是假问题呢?
这个还更像个真问题,表现在:
1、孩子怕走路、怕流汗,跑不动,容易喊累
不管小时候爬山,还是长大后上学,包括现在的跑步,小孩都不想走、不想跑,跑没两下,不是喊热就是喊累,哪怕有比她更小的女孩。
2、小孩生病时更娇滴滴
小孩生病时,不舒服时,总会叫大人,说哪里难受了,说受不了啦,说很辛苦了,而且是一遍接一遍的诉说,说的时候,整个人都是软弱无力的样子,娇滴滴的样子,完全看不到小孩自己的毅力或者力量。
3、更爱哭了
当受同伴委屈的时候,比如别人把她东西弄坏啦,别人打她啦,或者她自己摔跤啦,就会哭,大声哭,感觉真的很痛,感觉真的很委屈,把自己处在弱者、被欺负的状态下。
三、导致孩子缺乏坚强、缺乏吃苦精神的原因及调整做法
这些都是为什么呢?我完全可以接受肯定与父母的教育有关,但父母的教育哪里出错呢?我现在想来,可能在以下方面出现问题:
1、妈妈从来就没有锻炼孩子吃苦精神
我们出门,哪怕是很近的路途,比如买个菜,吃个早餐,都会骑个车去,更别说稍微远一点的地方。我对孩子的这个问题从没引起重视,没想到它会引起小孩的娇气心理与习惯,我只想着这样方便,我平常又常运动,不会存在运动缺乏的现象。可是小孩不一样啊,她缺乏运动,更重要的是,她需要培养吃苦精神。什么都不出汗、不吃苦,习惯了舒服,就会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
针对这个情况,我要告诉孩子,锻炼的重要性,吃苦精神的重要性,让她从思想上引起重视。然后通过每天下午的跑步、徒步,或者每个星期的散步、骑自行车,又或者每个假期早上的走路去市场的行为,逐渐锻炼她走路的习惯,最后养成她不怕苦不pa怕累的品质。当然,这个过程要引导,要鼓励,而不能有发泄自己焦虑情绪的压迫行为。总之,要做好长期的心理准备。
2、接纳情绪,鼓励坚强的品质
对于跌倒疼痛、对于生病不舒服等事情,首先接纳情绪,比如疼、不舒服,如果否定这个情绪就会引起对抗,当然,接纳情绪,不是为了让孩子养成娇滴滴的心理与习惯,而是为了帮助孩子学会面对,帮助孩子调动她的积极性,使她更有力量面对事情,性格更坚强。我会怎么说呢?哦,有点疼是吧?哦,是有些不舒服是吧?没事,揉一揉,过会就不痛了,没事,吃药了,慢慢就会好的,别担心,你要学会忍耐、坚强。嗯,不错,妈妈为你的坚强点赞!等等之类的。
其实,在她受伤、生病的时候,我更多的是投射自己的态度,我认为她很委屈,我认为她很难受,她需要好好休息,需要好好安抚受伤的心,需要好好照顾不舒服的身体。我察觉到的是我认为她怎么样,我似乎在满足自己的内在小孩,因为我缺乏照顾、安抚,我的内在投射到孩子身上了,其实那是我的,不是小孩的,她是不需要的。
当我体验生病的时候,哪怕是几天连续发烧,我发现我都可以调动自己的能量,积极的面对,这个过程并不难,并不辛苦,起码没有我原以为的那么难。我们完全可以鼓励孩子也同样的做到。
好吧,不断的察觉,明确是孩子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明确是满足孩子的需求,还是满足自己的需求,这里大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