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股票、债券、房产,各种投资产品都在热火朝天的讨论中,大家对投资非常有热情,很多人把投资当作一件自己为了将来而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只要有了钱,就能解决大部分的事情。
今天介绍的这本书,是日本松浦弥太郎写的《大胆投资自己》,作者在年轻的时候也是持有同样的看法拼命挣钱,然后享受美好人生,但是结果发现自己虽然赚了一点钱,身体疲惫不堪,朋友也离自己渐行渐远,想象中的幸福日子也没有随之而来,才明白,再多的金钱,也无法换来内心的宁静和充实。
所谓投资,著名的经济学家薛兆丰说过费雪的一句话,投资就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要投资,是为了整个人生更幸福。
我们渡过的每一天,都是在向未来迈出新的一步。那么,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景或者是人生理念,我们应该如何规划自己每天的衣食住行,还有学习、工作和娱乐生活呢?
作者告诉我们,除了为了赚钱而做的投资,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选择,来为自己的人生来投资。
巴菲特说过,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the more you learn ,the moere your earn.
来吧,开始今天的学习之路。
1,投资从关爱自己开始
作者告诉我们,投资之前要先“思考自己想要的未来,再采取行动”,投资的对象不是金融产品,而是我们自己,我们应该如何去分配自己的“金钱” “时间” “注意力” “精力”。
当一个人内在的精神能量枯竭后,他就会丧失活力,遇到很多机遇,也没办法转换成满意的成果。巴菲特说过,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不像购买的汽车一样,只有这一次,要精心保护好自己的内心和身体,对自己保持足够的关注,才能取得收益。
2,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
在健康管理中,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饮食。这一点我深表认同,因为我自从大学一直乱七八糟的减肥后,生活也变得乱七八糟,饮食是我们生活的基础,每天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会让身体更加喜悦,然后从营养学来讲也更健康的饮食模式,是值得自己来探究的,这种稳定的生活模式真的比女明星饥一顿饱一顿更加能让我们凡人的内心保持稳定。
养成每天称体重的习惯有助于了解自己的身体,并且作者说未来是由每一个“今天”堆砌而成,今天的每一顿饭不仅会塑造个人的身材,内心的稳定,还有身体的健康,吃饭比工作更加重要哦。
3,“如何做”比“做什么”更加重要
就是告诉大家一个事实,食物对身体是否有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吃饭的心情和食用的方式。就是说,你对孩子说这些知识非常有用,赶快学,他是不会听的,勉强学也许会适得其反。
我们应该如何做,这是要思考的问题,比如看电视剧,如果没有大脑的看剧情流过,可能就有点浪费时间,对自己的好处可能就是放松了一下,如果认真看剧,会被里面的剧情吸引,被里面的音乐吸引,然后针对这个有更深的了解,(这一点作者确实是有一点榨干人所有创造力的嫌疑,因为看个电视剧放松一下可以不用思考太多,不过吃饭确实要用心,才会吸收)
4,输入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发现
这一点作者讲到,比如要做一个什么事情,大量的属于这个事情做的好的前辈的作品,就会获得新发现,脑子产生顿悟的感觉,比如作者接到一个拍摄纪录片的工作,之前没有拍摄经验,但知道“大量输入”能带来“新的发现”所以决定先从观看大量纪录片入手,然后大量积累后内心突然顿悟,原来纪录片就是这样拍摄呀。(这个确实可以作为一个创作方法论,大家拿本子记起来)
5,行万里路和阅人无数,都是学习的途径
邂逅很多人,接触各种各样的活法,从他人身上吸取智慧,价值观,只要使自己成长起来,都可以算作一项投资。
作者年轻的时候,由于没有学历,觉得要向厉害的人身上多多学习,从出类拔萃的前辈身上吸取经验,就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每天结识一个人”,而且积极的行动,让作者看到新世界的大门,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
自己在邂逅许许多多的人,并认真的交谈过后,自己的价值观也渐渐清晰起来,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对某些人生产生憧憬,就知道怎么去安排自己的人生,而也早就了自己。
6,20岁时的投资早就30岁的我
作者年轻的时候,没有读完书,有大把的时间,然后自己决定用于填充自己,不管是书籍电影和交友,脑子里面对如何行事,某个国家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好的杂志好的书籍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理财,这些脑子就建立了知识库,就算持续对外输出,也不会枯竭。
20多岁没想到自己三四十岁时会去做这样的工作,当时为了填补空白时间而学习的知识却成为了“对自己的投资”,而对自己投资,才是回报率最高的一种。
这本小书,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啦,投资是我们人生中要认真考虑的事情,制定一个人生可行性计划对未来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从今天开始思考,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生活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