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挑灯只为记录当下的体验与感受。
现在凌晨零点39分,就在两个小时前刚刚结束的《生命盲点》带来了某些心灵的触动。感谢吴导的“逼迫”才有了这第二份简书,原本没打算这么密集,而只是想在本周的某个时间段,慢慢悠悠的开始,因为,思想还是要稍稍沉淀一下的。
罗里吧嗦的,这一大段,只为描述自己的心境。下面,记录下来的是做助教的一些心路历程,而非多么高大上的生命体验。
这是第三次参加《生命盲点》,且以助教的身份参加,每一次都有全新的感受。确实另我有不少发现,这些不是关于生命的,更多关于自我对话的57600句,以往常常发生却被合理化了的盲点。我是一个很会为自己找辙的人。
比如,定向时,大家都认真记着笔记,划着重点,我笑看不语不写,淡定自若,好像胸有成竹。心说,到时候会有提示,再说不是啥难事。
关键时候露怯呀!作为助教的我被分到各自的组里,带领着组员们一起讨论。因其中一位同学提出一连串的问题,问题的本身是非常具有逻辑性且语速快得惊人,语量多的惊人。顿时,我没了往日的神采飞扬,局面完全不被掌控,估计Ta也看出来我hou不住场子,也没有与我计较。自己侃侃而谈起来!
由于要保密,不便说客户信息,简单描述一下组员的组成:三位曾是吴导的学生;两位是来自朋友发的朋友圈,TA们相互很熟悉;一位有些了解拓思及吴导;一位直接从机场来到课堂。开场10分钟后,一人离场,剩六位组员。
上面谈到的露怯,一方面在受到干扰时,自信心一泻千里,还得拼命假装坦然自若,殊不知内心已经翻江倒海,无数个小人在那里打架。另一方面体现学得不扎实,不牢靠。往大了点说,感觉现有的知识与当下所需不匹配,就是我们说的能力不够。搜肠刮肚,恨不得自己变成度娘,随便点击一下,即可弹出想要的答案。第三方面与之前的对待助教这件事本身的判断与态度有关系,这一次来到生命盲点的人数是往期两倍,以高管、企业主居多。怎奈我以如此轻率的态度对之,哪有不受挫之理?
再来聊聊另外两位组员,Ta们原本很熟悉,被分到同一组时我并不知情,第二次讨论时,我主动提出建议可以分开来分享。Ta们觉得没有关系,不用调换。之后我就没再进行努力! 期间发现,Ta们的参与度及热情不高,由于有了之前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之后,我就放弃了对Ta们的关注。
还有一位组员,吴导要求大家完成的几个事项,Ta都没有动笔,当时觉得奇怪,很耐心地和Ta两次简单的沟通,对方说没啥可写的。于是马上又放弃了对Ta的关注和兴趣。
唯一一直紧密关注的组员,在活动接近尾声时离场回去加班。
其中不得不说的是另一位吴导的学生,Ta带动着整个小组的气氛,同时Ta的感受比较多,分享的时间相对较长,有好几位同学没来得及分享。此时,我启用了对Ta的安全模式,认为是最保险的一道屏障。就是我们所说的兜底。
天呐?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问我自己,我不是助教吗,关注的点到底在哪里?是我自己,还是参加这一次活动的这些高管们?
这样的模式,同样发生过很多次。我会忽略身边至亲至爱的人;忽略我们一阶段组员的感受;忽略被教练者的感受;而更多关注的都是我自己。
这一点,尤其要反思一下M8车轮战的情况,不等M8车轮战教练收获的简书出炉,先抛砖引玉吧。当时观察员给了我一个反馈:我感觉你关注自己要多过关注被教练者。听到这句话,起初有点不服气,慢慢思量,确实如此。当被教练者不断的描述繁杂的事情时,我自动将耳朵闭上,选择性倾听,因为我知道,这是短板,太过细节的、冗长的事例,对我来说是极大的挑战。选择性倾听,这是最最要不得的。
目前还是没有解决。
考虑原因有一点,没有耐心,担心自己受困于事例当中。殊不知,教练中缺乏好奇心,遗漏了很多重要的倾听内容。即会导致不能有力的提问。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关注自己多于关注他人,这事悬而未决!这些被串起来,我反而看到了自己觉察力提高了。
《活出生命的意义》里有这样一句话“精神健康有赖于一定程度的紧张——即已完成的和有待完成的任务的紧张,或者是当下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 看到这里,你是否觉得我也是精神健康的呢?
接纳之前和现在的“关注自己多于关注他人”,认知这样的状态,敏感何时出现这样的情形?给自己一些时间和机会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