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辖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和脱嵌(Disembedding)是两个有相似之处的概念,但它们来自不同的理论背景,并且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1. 解辖域化的定义
解辖域化源自德勒兹和瓜塔里的哲学理论,指的是事物、文化、思想等从原有的领土、文化或社会结构中脱离出来,进入一种没有固定疆界或秩序的状态。这一概念强调的是事物突破既定边界和秩序的动态过程。解辖域化不仅指空间上的脱离,还可以包括思想、文化、符号系统等方面的解构。
2. 脱嵌的定义
脱嵌是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在他的现代性理论中提出的概念,描述的是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关系、制度和活动从特定的时空背景中分离出来,并重新嵌入到新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中。它与现代性中抽象系统(如金钱和专家系统)的发展紧密相关,这些系统使社会活动可以在超越本地的全球范围内运作。
吉登斯提出,现代社会的一个关键特征是“时空分离”,也就是社会关系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场所。通过制度化的机制,个人和社会的互动可以脱离原有的时空限制,并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这种过程被称为“脱嵌”,其典型例子包括货币体系、金融市场、远程通讯等,它们使得人们的活动和互动不再依赖于本地的时空情境。
3. 异同点
相似点:
脱离原有结构:两者都描述了事物、关系或活动脱离原有的背景或结构的过程。无论是解辖域化还是脱嵌,都涉及超越原本的边界、时空或制度的束缚,进入一种更广泛或抽象的状态。
全球化背景:这两个概念都可以用于解释全球化过程。解辖域化解释了文化、资本、思想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重组,而脱嵌则讨论了社会关系如何从具体的时空场所中分离出来,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嵌入。
流动性与变化性:两者都强调事物在当代社会中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解辖域化强调的是文化、符号、甚至身份的流动,而脱嵌强调的是社会关系的去地域化和全球重新嵌入。
不同点:
-
理论背景与侧重点:
- 解辖域化来自德勒兹和瓜塔里的哲学,注重文化、符号、思想等多层面的解构和重新组合,强调事物的去地域化、去中心化以及进入开放状态的过程。它更侧重于一种动态的、创造性的解构,往往伴随着再辖域化,即重新进入新的结构或秩序。
- 脱嵌源于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更加关注现代性和全球化中的社会结构与制度,特别是社会关系如何从特定的时空场所中分离,并通过抽象系统(如货币或专家系统)在新的背景中运作。脱嵌更关注的是制度性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尤其是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过程中。
-
空间与时间的维度:
- 脱嵌尤其关注时空的分离,即社会关系如何脱离本地的、具体的时空背景,形成一种全球性的联系。这与现代社会的制度化和技术化密切相关。
- 解辖域化更多关注事物如何脱离既有的“疆域”,不仅限于物理空间,还包括符号、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域。它更强调思想、文化符号等如何被解构和重新组合。
-
再嵌入的过程:
- 解辖域化通常伴随着“再辖域化”,即事物脱离原有的领土、文化或结构后,会进入新的环境或结构,重新形成新的联系。这种过程可以是创造性的、去中心化的。
- 脱嵌虽然也可以伴随“重新嵌入”,但这一过程更多的是通过全球化或现代化的制度系统进行。例如,通过全球金融体系或技术网络重新嵌入到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总结
- 解辖域化主要关注的是文化、思想、符号等从既定结构中脱离并重新组合的过程,强调去中心化、动态性和创造性。
- 脱嵌则强调社会关系如何在现代性中脱离具体时空背景,并通过抽象系统进行全球化运作,重点关注现代社会的制度化和技术性。
两者虽然都有解构原有结构的特征,但在具体分析的维度、背景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