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个朋友推荐我去看说余华的“活着”她说很好看,但是听名字感觉应该是一本讲述苦难的小说,所以兴趣不大。
因为最近迷上看三体,顺便充了微信读书会员,刚好免费可以看这本书,本着不浪费原则,看了起来,全书九万字,一天就看完了。这本书很有魔力,看了就一直想看,但是又不想看;想看是因为以福贵第一人称口述书写,让我想起小时候奶奶口述和我说的一些“故事”,什么挣工分,大革命,饿死人等基本在书里都可以找到一些影子。
听我奶奶说她五岁母亲就去世了,九岁父亲去世,从此便是父母双亡。单就孩童时期可以说比福贵还惨,小时候奶奶说这些“绘声绘色”仿佛在说“故事”而且每次都是在我浪费粮食时候开始,应该是借此来教育我珍惜现在生活。
但是我从小就讨厌说教,所以我很不耐烦,每次都跑开,但是奶奶一个人还是在那里说,每次说着说着都会摇头然后一句话也不说就好像遽然失语一样。小时候我没法体会这些,只记得每次教育我珍惜粮食之前开头就是“我四岁死母,九岁死老子...”,
说的次数多了,时间久了我便记下了句话,到今日今日我也无法体会我奶奶那时候的痛苦和情感,便是十分之一我也无法感受,想是人类从来没有感同身受,便是至亲也如此吧。
奶奶大半辈子以她那个时代来说,任何苦难都没有把她击倒,哪怕爷爷因为和村里人发生冲突被关了三年,她期间独自抚养我爸和两个姑姑也没有一句埋怨。她比福贵前半身还要更惨,比家珍还要伟大...
再说说我为什么又不想看活着,因为它把“人”写的太苦的,写的太真,看着看着就会想起我奶奶和我说的那些,我本能的很抗拒。
“活着”把所有不幸都集中在福贵一家,就好像我奶奶那时候,这很不公平(苦难从来不存在平均公平一说),当然毕竟这是部小说,人都说小说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福贵的事迹在我奶奶那个年代大概是很常见,但是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多少过于罕见。
而且随着新中国建设,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就好像我奶奶每次都很感恩共产党,觉得日子相比以前,简直天上地下,但是富贵的结局很惨,一人一牛,了此余生,不知道是不是小说特意强调苦难还是为了余华老师心肠“太狠”,太冷酷,就像刚刚结好痂的伤口部位突然撞到桌角,连痂带肉一起被桌角削开,太过血淋淋,余华老师作为傍观者把那个时代的伤口,狠狠撕开让我看到,但是我不是很喜欢伤口,就好像每次我摔倒受伤,我只期望它快点结痂,快点好,“活着”里面的富贵应该也“结痂”了但是他是因为“时间”慢慢抚平淡然的面对苦难,他没有我爷爷奶奶那么幸运,没有享受的新中国进步带来的幸福,当然或许有作者后面没有继续写下去了。
最后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对这部小说不太喜欢原因,因为读它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我奶奶我爷爷在那个时代遭受的苦难,为了活着而努力的活下去,所以这也是我不喜欢的一点,但是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富贵也是令人敬佩,犹如我到现在也一直佩服我爷爷奶奶,爷爷奶奶还有很多精彩故事,有时候我再写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