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设计手稿
一、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知道良渚古城、陶寺都城遗址,证明了距今5000- -4000年左右,长江流域下游、黄河中游进入文明社会。了解远古的传说中,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知道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的区别与联系。(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了解中华文明确有五千年的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家国情怀)
二、重点难点突破
1. 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突破方法:从其考古发现为进入文明社会的三要素: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找证据)
2.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多元一体,中原引领特征。可以从陶寺遗址中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中原地区吸收各地文化因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发展,走向一体角度理解。
三、德育切入点:
通过了解炎帝皇帝的主要贡献,增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学习大禹治水感受其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四、教学主旨:探源中华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已经证实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拥有百万年人类史和一万年文化史,那么我们常说五千年文明史,究竟是真还是假呢?为此,我们国家进行了一个超大型考古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一工程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探究一下中华文明的起源。
我们共分为3部分来学习,中华文明的曙光、形成和发展分别对应课本三个子目。
(一)中华文明的曙光
要想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那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文明呢?我们要知道国家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早期国家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仔细看过我们的课本封面,封面图上的青铜器叫何尊。为什么会把它作为我们课本的封面呢?这是因为在何尊底部有122个铭文,其中最早出现了中国一词。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国字,右边是守护国家的武器,所以是兵器。再往下看口的代表记住在这里的人口。再往下的则代表的是土地,四周则代表疆域。一个简单的国字却有这么深刻且复杂的组成部分。那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中早期国家又是如何形成的?
通过第二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在长江黄河流域等地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人口不断增长,并且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从而逐步形成早期城市。
城市有别于氏族制度下的原始村落,城墙、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人口的集中、大型公共设施的修建,都需要城市管理。生产力发展导致剩余产品出现,剩余产品我们就可以理解为,生产出来了远超生产者所需要的财富,剩下的就归个人私有。于是私有制产生,有的人非常富裕,但有的人就比较贫穷,贫富分化就越来越明显,就出现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阶级主要是下层的劳动人民从事生产劳动,而统治阶级呢则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社会管理,掌握了社会权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四个方面,并出现了统治阶级的首领——王。王的出现是阶级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国家由王来统治,对内加强统治管理和控制,对外发动战争来扩展统治范围。早期国家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所以社会之所以能够进步,关键在于生产力发展。
因此,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三者之间是渐进的关系。
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把这句话标出来。同时把早期国家形成的时间画出来是大约在5000多年前。
我们再来看一下相关史事当中提到的牛河梁遗址。它位于辽宁朝阳,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在这里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出土了玉猪龙,还发现了女神像。这当中有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积石冢,主要还是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出现分化和祭祀礼仪。
我们继续考古学家们的角度通过考古发现来探究我们中华文化的起源。我们先去长江流域,下面通过一段视频来进行初步的了解。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
视频看完了,我们根据视频来找一下相关的历史信息。首先良渚古城位于哪里啊?浙江余杭距今约多少年呢?同学们在课本中及时用横线标出来。
我们通过考古发现,大家可以对应课本16页图片的右部分。古城是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而且不难看出它的内外结构层次分明,布局清晰。我们看课本给我给我们的数据,内层面积约300万㎡,外层面积约630万㎡,足以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它的规模之大。我们也发现良渚古城的北部和西北部建有复杂的水利工程,由人工修建和自然山体结构组成。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证明我们当时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