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历过这么多人,但是只有少数几个我们会好奇他的生活乃至人生如何,对于其他我们几乎无感,甚至连多说几句话的兴趣都没。这真是偌大的浪费。
有多少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不得而知,现在的记录主要就是担心以后年纪大了啥都忘了,权当记忆实体化。
7岁开始上学,那之前的记忆现在一点都回想不起来。
学前班里班主任会弹手风琴——硕大笨重的琴,背在胸前,开开合合,却能发出悦耳的声音,那算是我的音乐启蒙。学前班里除了班主任和手风琴,还能记得描红的作业本以及工工整整的字迹,那会的我好像就知道,写字的秘诀在于横平竖直,像极了我沉闷又执拗的性格。
再之后就是小学,五年制,记忆集中在身份、书本还有操场上。
小学一直被选作班长,一来因为个子高,二来成绩尚可。班长的身份和我的性格相互促成,导致没有刺头敢招惹我。后来到了初中、高中,班长的身份还是如影随形,最后成了我性格的一部分。小学的书本很简单,图画为主,虽然无感,但是我知道要好好保护,所以每次开学拿到新书,都会认真地包书壳,就像现在拿到新手机一定要配上手机壳一样。班长作厌烦了,作业到无聊了,课间的操场就是难得的解放区,何况还有一个小卖铺可逛。操场很大很空,绕一圈,再走回教室,差不多课间结束。
从小学到初中,像是突然开了窍一样,就连记忆也跟着清晰了起来。
初中如果有什么值得铭记的,应该就是与几个朋友的关系。年青的我们,天真随性,聊到兴起的时候,眼里还会放光。至少有人说过,我的眼睛常放光芒。我会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目光穿过人群,搜索想见的人。初中的学习之于我,算是得心应手,现在还能想起一个片段——暑假归来,数学老师检查作业,感叹我居然把他留的这么多习题全做完了。对于他的感叹当时的我还很困惑,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而已,但可能在他的印象里,这所学校的学生对于学习不过是敷衍而已。
初中毕业顺利考上省重点,但那是最不愿意回想的一段时光。
学业的压力、家庭的关系都让人窒息。我住的地方有一段铁路,经常有火车拉着集装箱呼啸而过。那会无数次想,要是可以跳上其中一节火车逃离这个地方该多好。高中那会也是第一次接触到了这无形又无边的社会——社会之大,一曰人之庞杂,形形色色;二曰物之丰富,缭乱眼花。无力感和自卑感,时常袭来,饶人心烦。有时会想,如果我的性格可以乐观阳光一些,是不是一切都会不一样。奈何人生没有如果。于是我带着沉闷的性格,披荆斩棘,重重突围,来到大学。
一纸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就是对高中三年煎熬最好的回报。
大学的回忆绕不过校园、恋爱以及南京这座城市。校园青葱,说的是草木,也是身处其中的少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