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是干部对政绩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政绩观问题,先后发表 “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等系列重要论述,为领导干部对标对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明“政绩为谁”,锚定为民初心坐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在于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广大干部需深学细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跳出“自我设计”的思维定式,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出发点:聚焦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急难愁盼”,以群众“表情包”为政绩“晴雨表”,用“雪中送炭”的实效取代“锦上添花”的虚功。唯有将政绩写在群众心坎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筑牢政绩的“民心根基”。
二、辨“政绩何为”,把握质效统一标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正确政绩观需破除“唯速度”“唯显绩”的误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经济促发展是政绩、抓稳定保平安同样也是政绩”,政绩既有“立竿见影”的显功,更有“打基础利长远”的潜功。干部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短期成效与长远发展:既要抓实老旧小区改造、便民设施完善等群众可感可知的“民生工程”,更要深耕生态保护、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等“潜绩工程”,以“不计一时之得失”的胸襟,为长远发展攒足后劲,实现“当前受益”与“未来可期”的有机统一。
三、知“政绩何成”,锤炼求真务实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政绩从不是“纸上谈兵”的空想,而是“脚下沾泥”的实干。干部要主动下沉基层一线,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把脉群众需求,用“钉钉子”精神破解发展难题:从田间地头的调研走访,到政策落地的跟踪问效;从矛盾纠纷的现场化解,到攻坚任务的挂图作战,每一步都需实事求是、遵循规律,坚决摒弃“拍脑袋”决策、层层加码等错位做法。同时,要健全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机制,让实干者得认可、虚浮者受约束,营造“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