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在德国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他被那个时代的人视为占星家、数学家 ,后来在炼金爆炸中丧生人们误以为他是被魔鬼带有于是延伸出了很多民间传说。在教会统治时代,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是一种罪孽,所以这个形象是一直与魔鬼为伍的,在民间传说中浮士德为了探索宇宙奥秘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但是也死于魔鬼之手,在这类作品中其实中心是在说明为什么要信仰上帝,同样的取材,歌德《浮士德》的伟大之处在于故事真正的内核变化,即使依然有《约伯记》的故事框架,但讨论的核心已经转变为人类的未来究竟该如何发展。
浮士德与魔鬼的交易其实象征着西方文学里非常有名的“浮士德难题”。在这部作品里歌德借用浮士德人格当中的善因素与恶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的发展,来讨论人类发展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与道德所需要的控制和约束相协调,也就是康德讨论的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当然康德哲学意义上是把二者对立了,但是在歌德这里是寻求其融合性,对于二者的关系是分歧也是比较多的),这个问题是难以回避也是难以解决的,我们当然有不断的向真理和意义追根溯源的精神力量,同时也会不断地面临“靡非斯特”的诱惑。
有答主提到“浮士德精神”,在国内学术界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是强调浮士德的追求代表了人类向上发展的阶段,是自强不息创造性的生活,另一种也是认为这种所谓的精神不过是其欲望萌生变异膨胀直至死亡的过程,最后的救赎也只是浮士德临死前产生的“濒死意念”。这就是对于我上文提到的“善因素”和“恶因素”的关系认识多样化导致的,结合这部作品的哲学背景,也就是斯宾诺莎的观点,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其本性是保持自己的存在。所以这种保持个人自我存在的努力就是道德的基础和幸福的前提条件,那么其实也就应该从是否有利于自身保持存在去对浮士德建立善与恶的相对意义。这种善实际上就是我们确知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而恶其实就是阻止我们占有善而言的,当然这里的人并不是个人,因为浮士德的象征意义是全人类。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人类能够不断追求,逐步接近预设的模型就会感到快乐,反之则是痛苦,这也是浮士德即使经历在我们看来的痛苦依然不停止的原因,即使失败或者沦落,但是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人类的精神所在。
另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是我在重新阅读的时候注意到的,《浮士德》“天上序幕”部分几乎囊括了现代西方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基本问题,包括人与自然(神)的问题,人与认识的问题以及人与理性的问题。
首先,在之前的阅读中我是一直把文中的“主”等同于上帝的,但其实它是可以包括一切在人之上的存在,甚至可以把“主”理解成自然,这部分包括在文中浮士德的言论其实是在魏玛古典意义时期歌德对于人本主义的某种纠正,当然靡非斯特也不能等同于撒旦,在古希腊语中是“善的摧毁者”的含义。
在现代西方认识论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人是否有能力认识自然的本质,在《浮士德》的开篇之作中,天使的歌词就表达的否定态度。但是很奇怪的是虽然歌德在这里有反对启蒙运动的物质主义,但是也存在很明显的矛盾,一方面他设定人类认识的框架,另一方面又借助魔的帮助突破框架,前者赞美了主的永恒世界,后者又让人在毁灭中宣告人间天堂的到来。这一点我其实也很迷茫,但是我确实读出了某种突破框架就会造成悲剧的含义。
最后是一点关于理性的看法。结合伽达默尔的观点“理性的自予权利是现代思想的诸幻觉之一”来看这篇,靡非斯特一张口就把人的狂妄归结于对理性的拥有,理性使得人的位置空前膨胀,也使得变异的各种欲望实现成为了可能,在人本主义的实践中科学理性的无限扩张实际上是人欲的无限扩张。我认为歌德在这里的讨论也是想说明人的有限性,人必须受制于时间,空间甚至是自然,当然这有他被斯宾诺莎影响的因素,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人是被自然环抱的,人并不是以成为主为最终目的。
总觉得有点偏离题主的问题,但是对于这样一部作品,很难去抽象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