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第一次下汉口是祖父带我去的。
祖父是小手工业者,解放前后以制作,出售毛笔营生。制作毛笔的原材料,如羊毛、鸡毛、黄鼠狼毛、笔杆、笔筒、制作工具等,需要到汉口去采购。
汉口有一家专门销售制作毛笔原材料的商行。家里的原材料用得差不多了,就要到那家商行购买。
购买原材料,或祖父亲自去,或让我父亲去,或挂长途电话(或写信)商行,让他们从邮局寄来。
那家商行在六渡桥孙中山铜像附近的民权路花楼街的一个弄堂里(弄堂的名字已不记清了)。
记得,1960年,我上初中一年级,正好暑假时祖父要去汉口购买原材料,就带我一起去了。
到汉口去,对我们小伢是件令人再高兴不过的事情。
汉口是什么样的?我只是从老人们的谈话中、从书籍报刊中、从图书馆的画册中……知道那里有高大的楼房、宽阔的马路、奔跑的汽车、拖着长“辫子”叮当作响的电车、还有人力脚踏三轮车……
一言以蔽之,繁华,比老家大多了!
那时汉丹铁路正在修筑中,AL到汉口还没有通车。
我随祖父从AL城关东门外汽车站(老站)乘汽车到孝感长途汽车站,再坐公交车到孝感火车站,然后坐京汉铁路的火车去汉口。
那时,从AL到孝感,没有像现在方便快捷、设施完备、安全舒适的“客车”可坐。那时的所谓“客车”,实际上是大卡车改装的。
“客车”车厢两边的护板比普通卡车要高些,车厢内两边护板上安装有长长的可折叠的木条板,放平后供人乘着,没能座上的只能站在中间或干脆席地坐在车厢底板上。
为了安全,两边的护板用几根铁链拉着,还用几根U形的铁架子倒插在两边护板上的插槽内,固定在两边的护板上,然后在铁架子上盖上一层帆布当顶棚(有的没有顶棚),这就是“客车车厢”。除了载人外,车上还装有货物,实属“客货混装”。
汽车行驶在坑洼不平的沙石公路上,颠簸得很厉害。时而被抛起又落下,时而左右摇晃;四肢用力,整个人全身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车后扬起阵阵灰尘,直往车厢里钻。到了目的地,爬下汽车,个个蓬头垢面的,头上、脸上、眉毛上、身上都是灰尘,车厢后面的人就更是糟糕。
02
孝感到汉口不远,铁路大约50、60公里。在孝感火车站上车后,没多久就进入汉口郊区滠口、江岸。凝视窗外,映入眼帘的是远处高耸的楼房、宽阔的马路、行驶的车辆;铁路两边是密集的房屋(大概有两三层高);挂在电杆上纵横交错的电线……这一切都让人感到新奇。
但真正吸引我,引起我兴趣的是铁路两旁房屋顶上用木杆、竹竿高高架设的用金属线一圈一圈绕制的十字架,象高挂的蜘蛛丝网,几乎每家房屋顶上都有。我知道那是接收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天线”。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真实的无线电接收天线。以前我只是从《矿石收音机的制作》等书籍上看到。俗话说,眼见为实。这次真实地看到,令人异常兴奋。只怪列车跑的太快,一晃一晃就过去了,没能仔细地看看,若能停下来让我仔细看看多好哦!
将《马儿啊,你慢些走》里的一段歌词略加修改,可表达我当时的心情:“火车啊,你慢些跑,喂,慢些跑哎,我要把这迷人的天线看个够!”……
火车一路前行,我一路观看窗外屋顶上的天线,心里盘算回家后也要装这样的天线,接收无线电广播……“汉口到了!”祖父喊我准备下车,这才回过神来。
汉口火车站(老站),又称大智门车站(因地处汉口旧城垣大智门外,故称大智门车站),位于汉口的京汉街与车站路交汇处,于1902年建成启用,是京汉铁路的终点站,也是武汉的第一座火车站,有着沧桑的历史。1991年10月1日,新的汉口火车站建成后,这座火车站停止使用,如今已“退休”!
那时武汉没有“的士”,只有公交车和人力脚踏三轮车。从车站大门出来,在车站路马路右边有三轮车站亭,坐上一辆三轮车。三轮车沿车站路行进不一会,右拐进入中山大道,沿着中山大道走了好一会,到了六渡桥,左拐进入三民路,迎面看见高耸的孙中山铜像,再左拐进入民权路附近的乔家巷,来到了住宿的旅馆——利安客栈。
利安客栈是占地面积不大的楼房(至少有三层),解放前由AL人开办的,AL人下汉口办事一般都住在这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