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向我们诉说着劳动的辛苦与价值。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这是百年不变的真谛。何为劳动?在田地里劳作、在城市里建设、在校园里打扫是劳动,而伏案写作、编写程序、发明创新等同样也是劳动,辛勤的体力劳动与智慧的脑力劳动,让我们每个人更受尊重,让我们这个国家更加强大,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劳动为何被人歌颂?因为劳动能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劳动不仅提升身体素质,还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自觉自律意识,提高谋生能力,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大国工匠徐立平、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等,他们用自己的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等劳动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汗水,成就了光荣与梦想,成就了美好生活。
劳动还能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需要劳动的支撑。中国高铁、中国航天、中国核电这三个“超级产业”已逐渐称雄世界,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这些成就离不开无数劳动工作者的坚持、钻研、拼搏和创新。在这个技术日益更新的互联网时代,更需要劳动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保驾护航。
然而,我们却看到如今社会劳动观念的缺失和偏差,家长歧视、学校忽视、孩子懒惰……更让人忧虑的是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二等教育”,生源荒、质量差、地位低,长久下去,经济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美好生活如何实现?
因此,为了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为了成就美好生活,劳动必须被重视!这种重视既体现在观念上,也体现在行动上。一方面,全社会都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时代已经过去,在这个最好的时代,只要勤劳、上进、敬业,一切皆有可能。另一方面,要重视劳动教育,尤其注重发展职业教育。用优秀的师资、技术等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让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并重,成就中国的“德国式奇迹”。难道劳动是一成不变、原地踏步吗?当然不是!劳动既需传承,更需创新,需要“工匠精神”的专注务实、精益求精!中国高铁的技术领先世界速度,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政府应给劳动创造搭建平台,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从而营造良好的创新创造氛围。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广大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不会改变,劳动为人们、为这个社会带来的收获总会充满惊喜。让劳动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让劳动为中国崛起扬帆助力,让劳动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