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有两个孩子,一个1岁一个5岁,因为工作比较忙,就请婆婆来帮忙带孩子。
老人辛辛苦苦来帮忙,小林心里是很感激的,但是因为育儿理念不同,没少吵架。比如,有一天小林上班中途回家,就看到婆婆正拿了个棒棒糖在喂一岁的小二。而不要喂糖这种事,已经不知道说过多少次了,小林鼻子都要气歪了。
小林为什么这么生气呢?因为她感到事情发展不在她掌控之中。很多时候我们在沟通中,特别希望对方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事,但通常事与愿违。其实想要真正解决问题,不是掌控对方,而是要通过共情,让双方对齐目标,达成合作。作者陈婕君在《可塑的我》当中提到:我们可以通过从内在掌控自己,从而影响周围的人和环境。而“共情”的方式,是一个很好用的掌控自己、解决问题的工具。
一、为什么“共情”可以解决“对方不照做,我就很生气”的问题呢?
1、共情是什么?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每个人面对同样的事情,反应其实是不一样的?比如孩子成绩不好,有的妈妈会爆炸,有的妈妈觉得没啥呀;比如儿媳妇儿面对婆婆的观念冲突,有人气得不行,有人游刃有余。
其实在经历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是有三个步骤来处理这些信息的:第一步是感受,这是生理性的,来自感官,是我们的眼睛耳朵皮肤等等受到刺激带来的直接反应;接下来是情绪,这是我们的大脑最原始的部分对感受的处理带来的;最后才是想法,这才是大脑皮层对信息最后的处理。
比如,我们感觉“我很生气”只是一瞬间,但其实参加的是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套系统。就像两个操作系统可能出现不兼容,所以有时候想法会对情绪和感受会存在一些扭曲。而想法的扭曲会阻碍我们了解自己的感受,体会别人的感受。
我们了解了这个过程,就能够把这三个步骤拆解出来,我们就能看清双方真实的需求,而不是被爆发的情绪蒙蔽了双眼。拆解的过程,就是“共情”了。
2、共情如何发挥作用?
当共情发生的时候,双方的情绪就会得到释放,想法更容易中正客观。两个人更容易看清双方的需求。当双方聚焦目标而不是扭曲的想法,我们可以用双方的需求去校准目标,用行为去符合我们的目标,用沟通去支持自己的目标,兼顾双方的需求,既让自己舒服地完成目标,又让双方都不丢面子。
二、如何使用“共情”这个工具?
我们已经知道了经常说的共情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共情可以让我们控制情绪。下面就来看一下到底应该怎么让共情发挥作用:
第一步,理解自己的需要。
小林生气了,表面上看是气婆婆做的事,但如果她深入地看自己,就能看到,其实她介意的是婆婆没有按照她的要求去做,她感到不被尊重。
意识和了解自己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因为如果不能接纳和关心自己的真实需求,很容易发脾气,做出同样不尊重对方的行为,结果可能就是不欢而散。事实上,小林和婆婆的矛盾升级,多和双方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需求有关。
第二步,了解对方的需要
小林有被尊重的需求,老太太同样有啊。共情就需要我们站在老太太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老太太还有表达对子女和孙女儿关心的需求。平时小林不在,老太太一个人带孩子非常辛苦,孩子总有哭闹的时候,老人不知道怎么安抚,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停给孩子喂吃的,但没有得到体谅,老太太很委屈。老太太也只是想把孩子带好而已。老太太还有有表达自己的价值的需求,她其实觉得自己有很多带孩子的经验,她也不愿意被否定。
第三步,分析正在发生的事情
两个人看起来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其实这只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且,很显然,从结果来看,并没有解决问题: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小林强势控制,婆婆拒绝沟通,双方长期僵持,没有任何改变,因为争吵浮于表面。
第四步,找到问题的症结
很多人觉得有矛盾的原因,是因为认为人和人之间要么你赢,要么我赢,只有一个人能赢。其实小林和婆婆两人都是希望把孩子带好,在这一点上,两人的目标其实是一致的。所以沟通的重点并不是原来的“说了好多次她也不听”,而是婆婆到底为什么给孩子吃糖?找到问题的症结,小林是不是也可以为老人想一些如何安抚孩子,以及减轻老人负担的办法?兼顾双方,才可能皆大欢喜。
很多时候,我们在沟通中经常被一些细节触及情绪,而因为情绪的爆发而忘记了目标。4步共情,轻松搞定问题:1,理解自己的需要;2,了解对方的需要;3,分析正在发生的事情,4,找到问题的症结。
作者陈婕君在《可塑的我》当中,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思考沟通方式都是过去的经验塑造的,而想要改善情商、改善沟通,需要先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和想法。能够看清自己,才能更好地感知别人,人和人之间的宽容度才会增加,而矛盾和冲突自然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