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住院一星期了,每天上午好好的,下午总是有一小段时间迷糊,而且每天都是那个时间。我打电话回老家问舅母,舅母说,是妈妈来找我爸了。(清明老爸在后老伴那,没有回来扫墓)
按照老家的风俗,天黑时,我找了个十字路口,朝西南方向留个小口划了个圈,将烧纸放在圈里点燃,烧尽。
火苗中,我又想起了老家。
我小时候住的老屋还在,房前屋后的果树早已被砍掉。房顶由最初的小叶张草铺成的草盖变成了彩钢瓦。小时候围成菜园的木头篱笆也变成了统一的彩钢瓦。记忆中的柴禾垛也不见了踪影。村子里的主要街道修成了水泥路,安上了路灯。村子变得整齐单一。
平日里,村子里老人最多。年轻一代大多在城里买了楼房,带着孩子在那里居住。只有农忙时节,他们才会回来小住。没有了孩子们的嬉闹,村子安静了许多。
令人欣慰的是见证着村子里的热闹、安静的老井还在。那时村里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喝自己打的井里的井水,井有的打在院子里,有的则在厨房里。
小时候,压井水也成了孩子们的游戏。稍大点孩子先把带井抽子的井把放到井头里,小点的孩子从缸里舀了瓢水,倒在井抽子上,大点的孩子使劲地上下压动井把,利用压强将地下的水压上来。
夏天,当井水顺着弯弯的井嘴流淌出来时,旁边站着的孩子会把井嘴掰过去对着自己的小嘴,咕咚咕咚灌他一肚子甘甜的井水。喝完,用手背擦擦嘴,连呼过瘾,然后又眼巴巴地瞅着压水的孩子,那意思他也想压水。其实哪里是压水啊!就想打滴溜玩,类似于现在孩子们玩的荡秋千。
当大孩子点头同意时,小点的孩子就屁颠屁颠地进屋搬个矮板凳,踩着凳子够井把,手抓住井把再把板凳踹到,人就会悬在那,荡来荡去,玩的不亦乐乎。有时光来回荡着玩,忘了往下压水(主要是没那么大的劲),井里的水就会回去,又要舀水引水,经常会赢得大孩子的训斥。小点的孩子呲牙一笑,满不在乎地赶紧跑去拿锄把,乖乖地等着大孩子把水桶压满,俩人晃晃悠悠地用锄把将水桶抬进了屋。通常都是小的在前,大的在后,大孩子都会把水桶使劲靠自己这边,这样能减轻弟弟或妹妹的负担。
记忆里冬天老井旁的故事很少。冬天农闲时节,外边天又冷,压水的活大人们自己干了。孩子们的心早已被老屋院子里的雪给勾走了。大雪过后,孩子们早早起来,打着扫雪的名义,堆起了雪堆,泼上水,再往上堆雪,泼水。隔天起来,一条冰道就做好了。孩子们拿上爬犁,走上冰道。顺爬,倒爬,玩得把帽子甩掉,脑袋直冒热气,小脸红扑扑的。这时,你就听屋里一声大吼:你个小鳖犊子,快点把帽子给戴上。接着,老屋的门就会吱吱一响,通常出来一位气急败坏的妈妈,手里拿着鸡毛掸子,装模作样地吓唬淘气的孩子。
那场景我想起就会乐!
老井,老屋,一直在我心里。童年童趣,一直让人惦记着想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