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我们生活在多元复杂的世界里,科技的便捷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我们沉浸在其中,并深深的认为,这就是我们一直追寻的幸福生活并应该一直追寻着继续前行。
从小都习惯于通过教科书认识世界,坐在教室里面被千篇一律的知识塑造着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长大了,我们一样没有逃脱被认知的命运, 一部部被精心编排好的电影电视剧帮助我们抒发着感情,所谓的导演和编剧操控着我们的喜怒哀乐。
杨同学在她文章里对于感情的阐述让我很受震撼,她说,某种程度上,我们并没有自己的意志,我们只能反射外界,就像月亮,自身不发光,只能反射外来的光。既然我们很多感情并不是来自我们自己,我不禁要问,你引以为傲的自我,除了这幅皮囊,还有多少是属于你?
当一个生物,你连自己的本体都不能断定属于自己,你所追求的快乐到底是什么?对于物的执着固然可以让我们获得一时之满足,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扪心自问,作为人这样一个生物,这真的是终极快乐吗?为了追求物质享受,我们把这个美好的世界弄得支离破碎,然而却从来没有审视过自己的内心,我们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当这些问题像鸡毛一样散落一地,我们毫无头绪的时候,我们似乎应该想一想精神和思想的富足,而哲学就是关于思想的事业,关于精神领域的无限探求。
2 什么是哲学?
说起哲学,我们都会感觉这是一门很厚重的学科,很多人对哲学的认知都被一个叫马克思的人垄断经营了。作为爬坑那么多年的老司机,相信很多人对马大叔的哲学定义依然耳熟能详,哲学是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最一般的理论,对世界本质的最一般的规律概括。这个定义不管是猛一看还是细一想都找不出什么毛病,但是我们再想一下,这个定义好像无所不包,然而一个包罗万象的定义,太大太全,就等于什么也没说了。
相反,罗素通过与科学和神学的对比,找到了参考系下的哲学定义,就靠谱多了。罗素是这么定义哲学的,有确定答案的知识是科学,超出确定答案外的属于神学,介于哲学和神学之间的就属于哲学。什么意思呢?在关于确定性之外的东西,比如世界的本源问题,世界是由谁造的这样的问题,哲学和神学是相通的。但是与神学不同的是,哲学借助了科学的理性思维方法来思考科学之外的这些不确定的问题。
3 以什么方式打开哲学
受马克思对我们哲学的塑造,我们所秉持的哲学观是唯物主义的。但是在西方国家,人们被一个叫耶稣的男人“蛊惑”,大家的哲学观是唯心主义的。不管是唯心还是唯物,都只是哲学的两个小分支,不应该有高下之分,然而唯心与唯物的论辩是长期以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迭代发展的。因此在研究哲学的时候的,我们应该站在一种历史的维度在看待整个哲学的发展。
每一次哲学家之间的论战,都是人类智慧的升华,后人再在前人的基础不断完善,终于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站在历史的角度,开启我们的上帝视角看待诸位哲学家的论战,让这些枯燥无味的哲学知识,充满温度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应该是哲学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