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早上醒来后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是翻看翻看手机,还是立即起床然后洗漱?你上班通常提前多久出发走什么路线?到办公室后是先整理桌面梳理事项,还是和同事聊天直接工作?你是每天运动还是隔一段时间再运动?睡前刷手机还是翻看书籍?
在《习惯的力量》这本书中曾提到,我们每天做出的大部分选择似乎都是精心考虑的决策结果,其实不然,这些都是习惯的结果。
习惯如同给我们的行为装上了自动化处理系统,从而让我们的大脑自如地执行。科学解释,习惯的出现,是大脑为了省力的结果。如果大脑自由发挥,那大脑就会让几乎所有的惯常行为活动变成习惯,因为习惯能够让大脑得到更多的休息。就像早上起来我们不必纠结是先洗脸还是先刷牙一样,我们可以自动地去做这些事情。
那为何有的人就可以做到每天晚上十一点之前睡觉,早上六点前起床呢?为何我们想要晚饭后开始运动,却忍不住变成了葛优躺或者刷屏呢?
类似这般的好习惯或者坏习惯到底是如何产生、如何运作的呢?
《习惯的力量》这本书中把习惯的工作原理称为习惯回路,什么是习惯回路呢?
第一步,存在着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科学家们发现,暗示几乎涵盖所有事物,比如视觉(电视广告)、特定地点、特定时间、某种情绪、一系列的思维或者特定人的陪伴。
第二步,存在一个惯常行为,这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惯常行为是习惯形成的基础,是我们在习惯中自动发生的行为。
第三步,是奖赏,这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如果采取了惯常行为之后就得到了奖赏,那大脑回了继续获得,就会倾向于下次继续执行这个惯常行为。
简单来说,习惯回路是:暗示——惯常行为——奖赏。
当这个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习惯回路持续重复发生时,一切相关的就会越来越自动化,习惯就此诞生。
比如,你下班回到家里(这时就有一种“暗示”终于忙完了现在是属于自己的放松时间了),于是就有打开手机刷屏或者葛优躺(“行为”),这个过程中当下的自己就会感觉到放松(“奖励”),当重复几次这样的行为后,你下班后就会不由自主地做下刷屏,数次之后就会形成习惯。 再比如我们很多人都会有闲暇时刷手机的习惯,这里的暗示可能就是当下感觉没事、无聊、想要放松一下等等,奖励就是了解新的信息查看有趣的内容等等。
但是如果我们冷静想想会发现,无论是下班后感觉自己需要放松,还是闲暇来感觉无聊,我们的解决方案都不只是原地刷手机或者葛优躺。所以,当我们按照习惯的回路,将习惯运作的过程拆解后,会发现虽然这个习惯回路出现时,我们的大脑会不由自主地执行一些我们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行为,但是这个回路不是完全不受我们控制的,相反,在察觉到我们某个习惯的回路后,是可以做调整变化的。继续阅读《习惯的力量》这本书,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调整变化的过程,也是我们改变旧习惯、养成新习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