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几次,我中午从食堂吃饭出来都可以碰到去年我曾经教过的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先是迎上来跟我热情地打招呼,然后追着我问:“陈老师,我们今天中午还能到外面捡垃圾吗?”我亲切地抚摸着他们挺拔的小背回到道:“可以,你们随时见到垃圾都可以随手捡起来!”他们似懂非懂地看着我继续问:“好的!”高兴地离开了。回想去年我带一年级,每天中午吃完饭出来,都要领着几个小朋友把我们年级的卫生区(食堂门前)的纸屑捡拾干净,让我们的校园始终保持洁净的环境。没想到这学期我不在这个年级组了,他们每天吃完午饭出来还能想着为年级的卫生区捡垃圾的做法。这难道是一种良好的行为根植到他们内心了吗?我心里是一阵喜悦,要教育他们不在我的带领下,依然知道要随手捡起地上的每一片垃圾。这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延续,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做法,也感受到了打造美丽整洁校园的快乐吧!
这种不自觉的条件反射,也许就是一种素养吧?在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素养课堂》一书中,余老师认为“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而“核心素养”则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其中的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力”,第一是指剩下来的东西,也就是遗忘掉的东西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而剩下来的就是所谓的能力和素质,智力是人在认识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沉淀下来的东西(一系列稳固心理特点),而具体的认识过程和任务则会被遗忘或过滤掉;“能力”第二是指带的走的东西,学校所教的东西应该让学生“带的走”,应该陪伴学生行走一生,“带得走”的东西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但并不意味着它就会立即生效,它往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才会产生效果,但这种延迟显现的效果却是真正有效的甚至长效的。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里,有一行字被书写在醒目的位置上:“只有不用的知识,才是最终有用的。”这也正如庄子所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能力”第三是指可再生的东西,能力指的是能增值的东西,即能力会产生僧和创造出其他知识、技能和能力,如果说知识是一颗大树的树叶,那么能力就是树根。读着书中含义深刻的解释,我仿佛看到了祖国一批优秀的儿童正在茁壮成长,我心里一阵惊喜。你种下一粒种子,不知在何时会发芽。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能力上,还是放在传授知识上?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而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相差29天,这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美国教育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创新能力。这种中西教育的对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我们究竟重点教知识,还是培养能力?孩子获得知识的过程,就形成了一种能力,能力一旦习得,就很难退化。而我们中国急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忽视的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和体验过程,更没有自我得出研究结果的过程,一切都是填鸭式的教学,硬塞到学生嘴里,能吞咽到消化道里消化多少,并不知道。而美国教育让学生在为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了多方面的能力。
我们在口口声声地提出:新课标颁布后,要聚焦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我们素不知指在“术”上下功夫,而往往在“道”上方向不明确。“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书中也讲到如何才能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那就是学科活动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学科知识知识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是不能直接转化为素养的。学科活动意味着对学科知识进行加工、消化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化、转化、升华。
项目式学习,就是把“学习这件事”从“做题中”走出来“做事”。我们教师还是一味地传授知识,不会设计真实情境下的学科活动,让课堂变得更有意思,更富有探究性,获得终身成长的能力量。
我们在现当今教育中也出现“高分低德”的孩子。我班里有一位女生,考试成绩肯定是班里名列前茅,但她的桌面、课桌里、地面乱七八糟,我亲自监督她下课才去擦干净。她在站队时也是叉着腿,东倒西歪……上课在桌上乱涂乱画,也不参与课堂……看到这一幕,我在想:这样的孩子先不说成绩,你一定会一位她是一名学困生,因为各方面的素养表现出来是让大家觉得优秀的。这种畸形人才培养是可怕的。
教育的终其目的,就是要使得每个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来自于我们身上的涵养和素质,你的每个言行举止都代表你长期形成的一种不自觉的做法,让自己为自己所作所为而感到高兴。
我们在育人过程中,太过于追求和注重“术”,而不思考“道”,其实,只要建立和谐良好的教育生态,学习动机有了,内驱力被激发了,可能以“考试成绩”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决了。教育的作用,可能就蕴藏在一些契机里,产生微妙的作用,发生着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