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想独身,却有预感晚婚,我在等,世上唯一契合灵魂。”——李宗盛《晚婚》
大数据推送,已经精确到有点冒犯。凡是有关晚婚、有关不婚、有关孤独老去的各种歌曲、新闻,总是会很容易被我刷到。也不知道,是因为在我的微信友群里聊天时,发送了太多关键词,还是我听了太多遍《三十岁的女人》、《缩影》、《晚婚》、《一个人》、《一辈子孤单》等等主题高度雷同的歌曲。
总之,我此刻在大数据的后台标签里,大概就是:31岁,未婚,花很多时间冲浪,喜欢听这些有关大龄女青年情感未遂的歌曲,并且热衷于和朋友讨论情感、婚姻问题,甚至乐于为情感经验比我丰富的人提供咨询。
标签越清晰,人就越迷茫。 标签,或许只能证明向外求了很多,而外界的答案总是有着不同。不一样的声音太多,就会让人心慌。有人告诉我,要多接触人,所以对相亲这件事逐渐驾轻就熟;有人告诉我,要看这个人是否对你好,所以不断修炼透过表象看本质的本领;有人告诉我,物质是爱情的基础,所以像个大人一样去考虑婚姻的合作本质;有人告诉我,感情是在相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学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耐性;有人告诉我,要求不要太高,差不多就行,所以学会反思自己是否苛刻;有人告诉我,不用逼着自己妥协,要相信缘分,所以又不想太委屈自己。
我就在无极左、极右的观点中来回碰撞,最后反弹回来,再慢慢看清自己的样子,但也好模糊。
那种感觉,就像有时候,我在群里和朋友们热火朝天聊了几小时有关婚姻的话题后,会有人一语中的:“她就是闹得凶。”
也像有时候,我在认真分析利弊、决定是否要和一个人继续发展下去时,会有人先苦口婆心劝我坚持,最后还是忍不住告诉我:“你勉强不了自己的。”
通常,说得我服气的人,都是认识我十多年,和我一样至今单身的人。到底是相同的人更互相了解,还是我们在一起更容易形成偏见,从而觉得彼此的话更有说服力?太多疑惑了。
就好像,我认为很多人给我的建议都有道理,但是我总习惯批判性使用相关关键词,这导致我很容易看见别人身上不具备的品质,从而进行内心追问和挣扎。
nbsp; 用我妈的话概括,我就是典型的,眼里揉不得沙子、尽看人缺点,并且害怕麻烦。
真是可怕,我能够非常平静且坦诚地承认这种类似大龄女青年性格有问题的标签。倒也不是我自己修炼出来的坦然,而是和我相同处境的朋友,都会坦然承认自己性格的不足,那让我觉得,可太酷了。
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兰老师那种委婉的评价,叫作“精神洁癖”。
“精神洁癖”,好像也意味着一个人容易用苛刻的眼光看人,且不留余地。现实情况是,什么物质条件、外形条件、性格条件,几乎不会同时被一个人完美拥有,而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更看重哪一个。
我不止一次这样反思过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问题?可能有吧,但我就是觉得,这任何一个条件都可能有致命吸引力,也可能毫无吸引力。
那我要的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抽象的问题,还得抽象地回答,有个朋友说过一句话,是我认为迄今为止最好的答案:“所谓对的人,不是那个人没有缺点,而是他的优点能让你心甘情愿、或者说不自知地忽略掉他所有缺点。”
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状态。所谓“精神洁癖”,其实就是喜欢自然状态、而非人工雕琢,内心是最好指引。
也因为这样,所以有一种自然而然勇气,去忽略周围一切不友好、不理解的声音,去接受一切可能最终幻化为泡影的后果,这算不算《晚婚》中唱的“灿烂的天分、自由的灵魂。”
希望每一个如我这般的人,都能不逃避、且认真。别怕尝试,别怕放弃,时间会告诉你,你想要什么的。
“一个人有婚姻的恩赐,也有不婚的恩赐”,无论如何,都充满信心、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