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给我带来了什么?
回顾我的高中生活,按部就班、以自我为中心、醒悟、努力。尽管我已经毕业,但不可否认的是,高中对我产生的极大的影响。回想起高中的自己,往事依旧历历在目。
按部就班
毕业初中,步入高中。一开始我的心中希望考好的好大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好好学习,上课认真听讲。没错,我也是个好学生。就这样平稳的度过了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也还ok。但其实我的祸源就是出现在这里。
以自我为中心
说到祸源,也就是步入低谷的开端,我开始假装不好好学习了。为什么是“假装”呢,是因为在我接触个体心理学的时候才发现:我是选择了轻松的方法来维持我的优越感。(《被讨厌的勇气》我的启蒙书,感兴趣大家可以了解一下)。为什么轻松呢?大家想,一种是好好学要面对考不好,考好了还好,考差了别人还会说自己笨(当然,这种在意别人看法的心理很正常,没有什么可批判的);一种是装作不好好学,靠佛祖显灵考了一个还不错的成绩就会被别人夸“聪明”。很明显,我选择了后者。
不好好学,经常请假(请的的都是病假,当然,都是我假装的)就是哪一段我做的事情了。最后我得到了什么?老师口中的“你很聪明,就是不好好学”、同学口中的“聪明”(我不清楚那时候我的同学怎么想,但那时我认为我就是这个班的中心,现在想想挺可笑的)。最终呢?成绩一落千丈,也曾努力纠正过我的心理,可惜我又犯了个错误:等一个完美的开始。
基本高中生能踩的坑我都踩了:优越感、完美主义。“优越感”就类似于上面的“聪明”,就是通过不正当手段罢了;“完美主义”就是做一件事情要求从头至尾必须是好的。举个高中生活中的例子:我计划我7点起床,但现在已经是7点06了,“既然已经错过了,那我再睡会,反正失败了”的心理。最终睡到中午,一种深深的失落感跃然心上,导致一整天也放弃。说这么多,并不是我们不能有这种心理,而是希望大家在存在这种心理的时候可以审视它。
醒悟
一个人的改变是需要过程的。并不是今天我是十分颓废的人,明天说改变就变成了积极进取的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需要一点一滴积累,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我的引路人是上面提到的《被讨厌的勇气》。可能有人会问:上面你不是还很“优越”、很“完美”么?是的,我当时是有意识到我的错误的,没有仅仅停留意识到,而是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正如本节首所说,如果我没有一步步去解决,我想我高三不会正常进行下去的。“接受自己过去发生的一切,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那都是自己的人生。”后悔我在高一做的事,但也庆幸是高一发生,让我懂得了很多东西。
说了这么多,醒悟在哪里呢?审视自己,在做每一件事问清楚自己为什么这么做。收益于《被讨厌的勇气》,里面提到“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以及相关“目的论”的阐释,对我的思考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这本书我降低了别人对我的期待,我接纳我做过的往事,敢于迈出第一步等等,其中最明显的是——我变得开心了。受限于我当前的文学水平,无法全面展示个体心理学对我带来的影响,如果读者和我曾面临或现在忍受痛苦,我推荐大家可以读一读《被讨厌的勇气》。
努力
这里就要强调“榜样”对我们的作用了。不难发现如果一个人经常不学习,学习习惯大概率会变坏。我就是这样的例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想写,上课难以专注等等问题一一显现。这个时候的我已经大致了解过个体心理学了,我找到的解决办法是学习我们班的学霸。写到这真想吐槽吐槽,吃饭的时候你在学习,上体育课的时候你在学习,别人闲聊的时候你在学习(虽然后来我几乎也是这样,除了体育课哈哈)。我当时是盯着他学习的,他怎么做,我就学着怎么做。当然,一开始心理还是很难适应的,相信我,忍下去,你会一步一步变好的。
还有一些考试的心理浮动问题以及各科学习方法等,我会一步一步分享的。
暗恋
谈到这个大概率是喜闻乐见了。为什么是暗恋呢?因为没谈。为什么不谈?因为成绩差。大家想想,成绩差还去找人家不是耽误对方么。等自己成绩好了,可以教对方题,和对方分享自己进步的喜悦,这是我认为最好的恋爱。然后呢,高二拖到高三,这个时候就不能表白了。所以啊,要谈恋爱趁早,前提是成绩好,高二高三就不行了。
记得会考占教室要搬书,少年在搬书回来的路上微低着头的,看着脚下的路,不知怎么的,他抬起来了头,校园广告栏旁,女生在那里看着他,浮动的秀发。猛然间,觉得枯燥的高中生活似乎也没有那么枯燥。那个夏天是那么热,却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