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方法的主题阅读
学习力是元能力。
即一切认知思想行动的基础。现代社会,我们学习的渠道包括人、网、事和书。读书是我们重要的一种阅读方式,比其他方式跟简单、成本更低,而且系统化程度更高。阅读,指从文字或符号获得知识或信息的方法,可以是阅读文章或书籍。根据目的可将阅读分为娱乐类和致用类。这里主要指致用类阅读,是一种需要方法的阅读。前者目的在于消磨时间,只要看得舒服就行。
阅读一本书,就像参加一门老师缺席的课程。阅读方法的经典图书《如何阅读一本书》指出,阅读包括了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阶段。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如何通过阅读一本书来提升读者理解力的方法,先针对性的就不同方法给出规则,随后就不同类型的书籍给予案例说明。
《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的初版是1940年,可谓历史悠久,长盛不衰。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指出,可能很多人买了很多书却半途而废,因此心怀愧疚,于是从这本关于如何读书的书中寻求解决之道。这点我深有感触,每次想要读一本书时总会发现自己读书的能力不足,看不下去、记不住等诸多问题相继暴露,所以迫切地想从这类书中寻求帮助。但是可想而知,如果我只看第一本书,我就深陷在对书籍的研究中,要么放弃,要么痛苦坚持却几无收获。因为这是物理学博士所说的最系统、最完善的读书方法。这是研究型的学习方法,是对书负责的极致,但却不是成人学习。
王世民老师说当对一个领域一无所知时要先读书,至少是来自不同作者的三本书。所以我做了这次关于阅读的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一种相对快速的阅读方式,要在短时间内对阅读大量的资料,建立全新的知识体系或解决方案。以下是本次关于阅读的主题阅读步骤。
1、明确目的。
即提升阅读能力。 在一段时间焦虑学习后我想系统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力,这是一种元能力,是实现自我精进跃迁的基础。而阅读,是我内化知识的主要手段。当然主题阅读侧重点在概念知识的积累。
2、建立书单。
书单的来源可以从豆瓣书评、知乎、公众号、百度关键词搜索以及书中推荐等方式获取。由于初次尝试,我的书单是直接在微信阅读里搜索关键词找到的。
3、筛选书单。
对于书单中的书籍可以做一个粗略的检视阅读,通过阅读书籍标题、目录、前言等信息来明确哪些书可以不读,哪些书先读、哪些书值得精读等。当然在此过程也可以初步了解阅读中的一些概念,如前面提到的阅读四阶段、知识体系、信息管理等等,这些是在后续阅读中需要关注的。在检视阅读后我明白了阅读有三个维度:速度、广度和深度。对于不太了解的领域,重点在于速度和广度,而不是一开始就陷入细节中。我之前就陷入了《刻意练习》的阅读中,一边心怀读不下去的愧疚,一边又逼迫自己必须坚持,苦不堪言。
4、填充概念。
通过主题阅读来对相关概念填充,如读四阶段、知识体系、信息管理等(推荐使用卡片法)。此外搜集到很多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如阅读的一些技巧(技巧需要刻意练习来习得),一些表达方式等等。
主题阅读后将进行深度阅读。去重点关注和刻意练习,将知识内化为技能。
尽管我先读了王世民老师的《学习力》以及《如何阅读一本书》,但阅读时我在读完标题、简介和目录后仍然是从头翻到尾(后来有的地方略读了),并伴随在心中读出声的阅读方法。一方面因为我读的是电子书,不方便翻页;另一方面,我没有完全将之前读得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是我一直苦恼的;还有就是对于新领域的一种敬畏心理,觉得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是重点。
通过读《学习力》、《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洋葱阅读法》这几本书(还有几本日本大师的未读),我对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有了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1、明确阅读(学习)目的,让阅读更有效率。
学习分为以知识为导向的学习和以自我为导向的学习,前者称为学院式学习,如我们十几年来在学校经历过甚至现在仍在进行的,重在记住、掌握知识。后者称为成人式学习,学习者以自我为导向、关联经验、强调实践、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内在驱动。一个体现就是常说的带着问题去阅读效果更好。因为这样,我们就能快速地从庞杂的信息中分辨出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带着不同目的的阅读所关注到的内容通常差异很大的,有的人只是沉浸在文字画面,有的人看到的是文章的结构……
2、我们阅读的基础以及最终目的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从构建知识体系出发,我们添砖添瓦,构建知识大厦;运用知识体系,我们利剑在手,所向披靡。
3、现代阅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碎片化。
科技信息的发展使得我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移动阅读几乎成了现代职场人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阅读软件等等,碎片时间产生碎片阅读,一个痛点就是太碎太杂。因此对于碎片阅读,一是利用碎片时间填补知识体系中的知识,二是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回顾我们知识体系中的知识,聚沙成塔。
4、阅读技巧多样,适合自己最好。
几乎每本书都会提出很多阅读技巧,很多时候这也被认为是一本书的精华,比如框架法即思维导图法、便签法、卡片法、PPT法等(似乎是做笔记的方法,具体步骤参考书中介绍)。但倘若只去关注技巧或规则,很可能就会面临跟我一样的问题,沉浸在摘抄中无可自拔,然后被一条条的规则吓得不知所措甚至想要放弃。因此以自己为导向,按目的采用适当的方法最好。就我个人而言,我是要系统提升自己的能力,主题阅读结合框架法和卡片法+深度阅读结合便签法的方法最适合我。
5、内化和应用知识才能把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
赵周老师给出了一个公式来说明了培训费和书本费的差值,培训费=图书+X。培训中的知识基本都包括在图书中,那么培训费贵就贵在X,即对知识的拆解应用(Appropriation),包括反思经验(A1)、规划应用(A2)、现场演练(A3)。读一本书,就算是一个知识点,若加上拆解应用,就能读出一次培训的费用,简直超值了。所以贪大求全往往囫囵吞枣,得不偿失,因为现代职场人生存余力太小,最缺的其实是学习时间。
6、输出是检验学习的标准。
输出当然是检验学习的标准,因为毛主席早就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你学的怎么样,自己在脑子里说了不算,想想中国学生的哑巴英语。输出才能使得学习的闭环完整。输出的方式多种多样,秋叶大叔在《高效学习7堂课》中总结了输出的7种模式:记录笔记、思维导图、解读文章、对外分享、内化实践、复盘文章、课程研发,难度逐渐上升。当然输出是要有反馈的,正如《刻意练习》里提到,反馈是刻意练习的一大要素。反馈能帮助你更好地完善,避免自嗨式输出。另外输出可能会带来其他收获,比如金钱、人脉等,但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
7、学习能力与其他能力互相关联,相互促进。
学习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个人认为元能力还包括思考、表达能力。这是每个人都有但在冰山模型中隐藏在水面之下的能力。很多人只关注到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却发现越来越跟不上,那么花些时间提升这些能力不仅能提升你的天花板,还能让你可以随时转换游戏,因为能力是可迁移的。
本文介绍了主题阅读的应用例子,并总结了主题阅读获得的一些认知。本次写作也是一种输出检验,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下一步通过深度阅读,对阅读技巧进行内化吸收,文章会重点阐述我糅合的主题阅读结合框架法和卡片法+深度阅读结合便签法的阅读方法,介绍上述四个概念,以及实际应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