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看了很压抑的电影,导演给了主角极坏的人生,母亲每日打骂,父亲和弟弟逃避责任,所有的问题都强加在了主角一个人的身上。其实这样看导演为了讲清楚这个故事有些过于刻意,把主角放在了一个绝对的环境中。不过透过电影也能看到很多东西。
整个电影的场景都很闭塞,父亲住的狭小的房间,电梯,还有站在天台上压抑的天,电影的色调都以灰暗为主,加深了观影时的压抑。
从小层面上来说,父母对儿子绝对地漠视,母亲完全看不到天天照顾自己的儿子的优秀,每天都在逃避责任的弟弟,父亲记错了其实是带小儿子亲子游戏,在面对妈妈的问题上同样选择了逃避责任。
而主角内敛,孝顺,将苦和怒吞进了心里。长时间的压抑情绪使主角心中的压力日益增强,弹簧绷紧到一定程度最终会断的,所以最终他进了精神病院。
从社会的层面来看,整个社会其实都充满了压力,充斥着一种要做人上人的氛围,主角在天台上,男孩唱的歌谣,主角的朋友因为裁员选择从高楼一跃而下。香港闭塞的空间把天空都挤成了一点点,在这种环境谁会没有压力呢,当整个社会都处在高压下,谁能逃的过去呢?
导演的设置也很奇妙,你以为一切都会好起来时,故事有温馨走向时,导演立刻给一个令人心酸的走向。
比如当父亲和儿子一起去墓园看母亲时,两个人都笑了,我以为故事接下来就是父子亲情还有救赎,但是接下来紧接着就是儿子发病,质问父亲病的不是我,是放着锤子的你们。
当我以为父亲选择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两个人会慢慢变好时,剧情又走向了在天台上父亲同样以为主角要伤害小朋友。
但是这种转折又很自然,我想了一下,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哪有不亲近的父子因为生活中某一个点,或者一个场景就父子情深了。不可能的,人很复杂,情感也不是我叫你爸爸我就一定深爱你的,可能只是因为责任罢了。
这样一想,父亲和主角的的相处就很符合他们不是一对亲近父子的关系,亲情只是一个拉扯着责任的词汇,真正的情感应该是在日日夜夜淡淡培养的,万幸的是父亲选择了承担,还有很多时间,还好。
虽然整部电影都沉溺在压抑悲伤的一种氛围里,每一个人看起来都不幸福,想要当一个园丁母亲却希望他好好学习的小男孩,一个忙碌不易的妈妈,人到中年还要照顾儿子的父亲,因为银行裁员一跃而下的朋友。但是当小男孩为主角读小王子时,会感觉眼睛酸酸的,似乎是导演想告诉我们,一切都会好的。
最后父亲承担起责任,照顾儿子的那一刻,我相信一切还是会变好的,故事会结尾,生活却不会按下休止符。我们经历着同样也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