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中熊十力先生与敖均生探讨了道、器的问题。熊先生针对东西方文化中均存在的“道器二界”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器即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指的“道”、“器”,与西方哲学中提及的“本体”、“现象”有些接近。“本体”一般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的本原的东西;而“现象”则是指本体所产生或以本体为共同本质的林林总总的事物。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本体指超越经验世界的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质;而现象则指可以经验到的变动不居的万物。
古代和近代的西方哲学家在论述现象和本体的关系时,少数哲学家以现象为本体,认为世界就是现象,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个体事物。而绝大多数哲学家主张本体和现象的二分法,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柏拉图把不变不动的世界建构为本体世界(即理念世界),把变动不居的世界建构为现象世界(即感性世界)。他认为,理念世界是由不同等级的“一般”组成的,它独立自存不变不动;感性世界是由不同等级的“事物”组成的,它生生不息,以理念为本原、为原因、为本质。理念世界作为可知世界是超越经验的,感性世界作为可见世界是经验所及的。柏拉图把世界二元化,其目的是为了用更真实的理念世界来说明现象世界,并规范现象世界。康德是继柏拉图之后最明确地把世界二元化的哲学家。他把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分开。他认为现象世界是认识可及的领域,本体世界是认识不可及的领域。康德把道德世界看成是本体世界,把现象世界看成是感性世界;前者为自由王国,视后者为必然王国。
对于这些西方哲学家关于本体与现象关系的观点,熊先生认为需要加以分析,但总觉得他们的说法欠妥。他甚至觉得西方思想体系中,将本体与现象二元对立,这与这些哲学家们见地模糊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他认为敖信中“不主离器而言道”的说法有道理。但他又认为,敖所说的“道不离器”观点,细细推敲还是有语病的。此观点中,一个“离”字,依然将道与器分成二界,如油水难以交融。熊先生在文中例举了孟子和禅宗的“道器”观。孟子说“形色,天性也”,强调了天性即本质即道,形色即现象即器,天性内含于形色之中,又以形色外显;天性即形色,离开了形色无天性可存,离开了天性亦无形色可言。所以,人即道,人弘道。而“尽性即知天”,“上下与天地同流”则将自然、人、道的关系融于一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道法自然的和谐境界。禅宗所说的“一花一菩提,一叶一如来”,也表明了一花一草一沙一石的物质现象中,都挟带着大的智慧,蕴含着道的妙秘。关于“道器”关系,熊先生持“即器即道”的观点。他认为器尽管是形下的物质层面,但也是形上的道的载体,器中彰显道的灿然(“器即道之灿著”)。这个观点强调了器即是道,道即是器,道器合一,体用不二的核心思想。道之大义,非凭空求诸,乃由器中所得。假如认可“器即道之灿著”,那么我们所看到的万事万物的表象其实就是事物所承载的道的真谛。从这个意义上看,人通过不断的外在践行,能够达到内在的道的提升。
佛家在谈道、器关系时,同样将它们割裂开来。《般若波罗蜜心经》中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包括物和心两方面,是物质和精神的统称。“五蕴皆空”指的是将外在物质、形色和自我情绪、臆想两者皆抛,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当人把有形的、物质的,形而下的事物和无形的、自我的,个别化的情绪当作一种虚空,处于“五蕴皆空”的境界时,才能洞悉万事万物的本质,也就是“呵形器为虚妄”。
熊先生认为,佛家之所以主张看空物质世界,是因为他们认为众生固执地把形器当作实实在在的事物,以外在的形器蒙蔽了内在道;却不知道那形器本不是实在的事物,它并没有具体的形体,都是由“道”所凝集而成。所以不能将形器当作实实在在的物事去认识,而要看空形器,只见识到道的存在,这才是彻底的觉悟。但这番道理众生不知道,所以佛家告诫众生要排除“只见物”这种虚妄的执念,做到“五蕴皆空”、“呵形器为虚妄”。
对于佛家这种只见道,不见器的观点,熊先生也不完全赞同。他认为,“色色现成,头头真实”,即一事一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本就存在,且皆暗合道妙。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世人要把握事物本体,体认道的深邃,为什么不从当下的一事一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获取,反倒要舍弃现象,让自己变得“五蕴皆空”后再去寻找道的本质?这样做就如同“骑着驴去找驴,忘记了驴就在眼前”一般。
熊先生认为,对本体和现象通融,“即器即道”这一宗旨(归趣)的看法,儒家和佛家原本没有什么不同。但儒家“直不中律”,坦率真诚,他们明白在具体的一事一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都彰显道的力量,所以他们不需要把一事一物(形器)先看成虚无后再体察到道的存在。他们能够用人世间的关系、伦理等看似入世的世俗情怀来诠释它们所代表的“真道”,将“直道”“真理”融于人情百态,世俗生活中,能从形而下中透出形而上,如苏轼所说的“无意于佳乃佳”,也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有些佛家看不上儒家这样入世的人生态度而崇尚佛教清高、寡淡的出世境界,其实,他们不只是不了解儒者,也并非真正了解佛者的境界。
(201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