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在学习期间参与了很多次团体督导,但是真正的一对一督导还是从最近开始接长程个案开始的。个人感觉团体督导更偏向于“盖棺定论”式的总结,尤其是如果是已经结案或者脱落的个案,可能只能起到“吸取经验教训”的作用。而一对一督导是咨询一次,督导一次,这样由资深咨询师一路陪伴的感觉确实心里有底很多。当然了,对新手咨询师来说,本来咨询收入就很低了,再加上督导费用,确实有点雪上加霜的感觉。但是,这又真的是非常有必要的开销,因为获得的提升真心是团体督导所体会不到的。
接下来可能会根据督导的内容,把自己的一些心得详细记录下来,一方面作为个人经验增长的记录,一方面也能沉淀为文字便于传播。
1.如果来访者滔滔不绝,根本不给你留下说话的空间,要如何理解?
贸然打断肯定不是一个好方法。有时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跟一个人讲话时,有时两个人呼吸配合不好,彼此都提了一口气抢话说,就像有些舞台剧中会出现对戏的演员“呼吸节奏不对拍”的情况,类似的状态在咨询中也可能会出现,有些长程咨询在来访者单方面的倾诉下进行了几十次,才可能会有新的情景出现,比如来访者开始说,你也说点什么吧?其实也许是他自己并不能容忍咨询的空间中有沉默或者空白的存在。也许对于来访者来说,咨询是他付了费的,当然要充分利用,而这个“充分”就包括一直不停的说,拼命把自己的过往掏给咨询师,同时隐隐有一种盼望,希望咨询师能够给自己“诊断”出什么;或者提供的材料足够多,咨询师才终于可以“对症下药”了;又或者,其实只是在表达:“请看着我”,这么简单的愿望而已。
动力学流派的咨询师相对是比较“被动”的,就是跟随来访者的节奏走下去,在他没有新的动作之前,咨询师也保持“如如不动”。所谓的“解释”,是要以来访者的理解和领悟为基础的,“野蛮分析”不奏效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来访者的体会还没有到达某个程度。如果一定要形容的话,那大概就像什么生物刚刚浮到海平面以下,隐隐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这个时候助推一把,甚至把来访者心中模糊不成形的东西描述出来,就可能到达“修通”的境地。
反过来说,如果来访者内心没有触动,只是在言语的层面来表述,是无法深入到人的内心的。有一位前辈做过一个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玩笑比喻:总归都是一句话,你就是想和你妈睡觉!要是说出这一句就能治好他,那也是见了鬼了……
2.咨询师如果过早地解释,会导致什么结果?
如果在来访者尚未有比较明显的体悟,或者他直接对咨询师进行“邀约”,比如“你也说点什么”、“你怎么看待给别人当小三的人?”“你身边有同性恋朋友吗?”等等。实际上咨询师表明立场的回答也应该算是自我暴露的一种,不是暴露咨询师个人信息,而是暴露咨询师的评价和立场。
因为咨询师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对很多事情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就拿对待同性恋这件事来举例,咨询师如果直接说,“我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没有差异,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这样的回答,表面上看是消除了来访者的不安,但还有很多别的可能性,比如咨询师急于表明立场,而来访者投射了这部分焦虑,被咨询师接收到并且“见诸行动”地按照会谈的内容直接回答了;或者咨询师心里知道很多同性恋来访者是在试探咨询师是否值得信任,是否和自己是“同一国”的,如果咨询师流露出了一点点“恐同”的意味,那就会令来访者缩回自己的内心世界去,而咨询师被他投射成了和以往经历和感受到相类似的充斥“异性恋霸权主义”的外部世界,这一回应挤占了原本可以由来访者自由投射的空间。
3.如果来访者连续2-3次迟到几分钟,要不要跟他谈及这个部分?
谈及或不谈及,也和part1中谈到的一样,是以来访者的感受为依据的。一般来说动力学咨询会解释为对咨询师的被动攻击,也许里面隐含着来访者自身都未察觉的愤怒。但是如果他尚未在咨询中重现这种愤怒,或者现实中并未发生一件用被动攻击的方式表达愤怒的相似事件,贸然去谈可能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样会让咨询师看上去在意这件小事,反而会引发来访者的不满:明明我还有更重要的事要谈呢,你怎么老揪着这点小事不放?我又没有赖你几分钟,这几分钟我也付了钱的呀,你也按时结束的呀,你到底有哪里不满意!
有一种友尽的预感……
今天先记录这么多啦~实际的内容和体会真的有很多,以后尽量以系列更新,感谢观看~想要预约心理咨询可以联系邮箱992925149@qq.com,坐标深圳,其他地区可视频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