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6年,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韩信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年仅35岁。
相传刘邦曾经封韩信"五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故吕后杀他时,把他吊在长乐宫钟室,这样他头被大钟所罩,不见天;脚悬空于地面,也不见地。杀他的工具是竹子,所以即使被封为"五不死",韩信终究也难逃一死。
《史记.淮阴候列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韩信最后被杀,是不是真如他所言,是刘邦鸟尽弓藏,卸磨杀驴之举呢?
同为汉初三杰,张良隐退得善终,萧何自污得自保!而韩信在功成名就以后,为什么越发得到刘邦的怀疑?他自己的性格和言行是不是为最后的被杀留下了必然的伏笔!
南宋学者陈耆卿在《韩信论》中写到:‘’帝之取天下虽不可一日无信,也不能一日不疑信。惟其不可一日无,固不能一日不疑也!‘’
韩信的被怀疑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他的被杀和他的性格有着必然的联系,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史记》当中的一些描写找出其中的些许关联。
(一)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哙等为伍!‘’
韩信这个人雄武有余却居功自傲,交际能力也比较差!他被贬为淮阴候以后,有一次去樊哙家里玩!樊哙可不是一般人,他早年在沛县就和刘邦在一起,那是不折不扣的开国元勋啊,他不但在鸿门宴上救过刘邦的命,还是吕后的妹夫,和刘邦是正宗的亲戚,此时位居左丞相,大将军,被封为武阳候。论年龄,樊哙比韩信要大十几岁呢!韩信到他家以后,樊哙对他那是相当的尊重啊,跪拜送迎,大王您能到我这来,真是蓬荜生辉,我非常的荣幸!樊哙心里的崇敬和尊重可是发自肺腑的,可以说是给足了韩信面子!
可咱们看看韩信的表现,出门以后就大笑:‘’我现在真是不行了,怎么混得和樊哙这些人为伍了!‘’
樊哙听到这话,心情可想而知!韩信对樊哙这样的傲慢,可以想见他对其他人也一定是这样的。所以他最后被杀,没有人替他在吕后面前说情,没准还有不少人暗自窃喜呢!
此刻我想到了战国时期那个狂妄的东方大帝齐湣王田地,他被楚国将领淖齿抽筋挂在房梁上,田地通得撕心裂肺,哀号三日被活活痛死!淖齿和齐湣王之前并没有仇恨,但是却成了君王当中死的最惨的一位。淖齿之所以恨他到这样的程度,或许是他的狂妄和傲慢深深的伤害到了淖齿的自尊!
(二)
淮阴候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褥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垮下者为以为楚都尉。
韩信年轻的时候虽是贵族出身,但是穷困潦倒,常到别人家蹭饭吃,曾经接连几个月到南亭亭长家吃饭。时间长了,亭长老婆就嫌恶他,早上做好饭,在床上就吃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明白了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再也不回来。
后来,韩信成了楚王了,回到了家乡!他召见曾经给他饭吃的漂母,赐给她千金之财;让他忍受胯下之辱的那个泼皮,被他封为都尉;而那个曾经给了他几个月饭吃的亭长,只给了一百个大钱,说:"您是小人,做好事做不到底!"
这件事情体现出了韩信性格中的某些弱点。赐漂母千金是正常的,有恩必报,他实现了当初对漂母的承诺。连当年看韩信不顺眼、让他忍受跨下之褥的少年都被他封成都尉了。可是给亭长羞辱性的一百钱却反映出了他睚眦之怨必报的狭隘心理。
但是话说回来,亭长给韩信真的是怨吗?他只是一个亭长,这岗位刘邦也干过,也就自己勉强能养活一家老小不挨饿吧。他是一个普通人,韩信在他家吃了好几个月的饭,人家老婆不高兴也是正常举动,你韩信功成名就了,用给他一百大钱的方式羞辱一番就不对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少年有一次因为啥锁事和母亲发生了争执,离家出走了。到了晚上,又饥又渴,一个老人收留了他,给他煮面吃,他说:以后我一定会报答你。老人说:"你更应该报答那个天天给你做饭吃、给你生命的人啊!"
所以啊,人的心理真是很奇妙!经常对一个人好,哪天对他不好了,往往交情还不如一个跟他从来没有交集的人!
你可能会感谢那个给你泡过几袋方便面的人却会忘记给你做了二十年饭的人!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三)
汉四年,遂旨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这可不是韩信的第一次逼宫!在这之前,他曾经"遣史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服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
韩信的这个举动其实会让刘邦很不爽,给谁封王这么大的事情应该是老大刘邦考虑的事情,你韩信要请封同僚为王是几个意思?这样的部下怎么不让刘老大忌惮!
这次韩信更过分了!老大在荥阳被困,日夜盼着你来解围,你却要封个什么假齐王?
韩非子在《说难》中说到:夫龙之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候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意思是说龙作为一种动物,温柔的时候可以亲近甚至可以骑着它玩;然而它的喉部有倒着长的鳞片一尺左右,如果有人触犯了这鳞片,那么龙就会杀人。君主也有这样的逆鳞,游说者能不触犯君主那倒长的逆鳞,那就快要成功了。
对于刘邦来说, 君主的权威就是他的"逆鳞"是不允许任何人挑战这个权威的,韩信以市井的方式邀功请赏,显然触犯了他的底线。但是刘邦深谙用人之术,他不动声色,要齐王,要封地,一律都给,唯一的原因就是此刻的韩信还有利用价值。
(四)
其实,在要求封假齐王之前,韩信的另一个为了私利、不顾全大局的举动已经让刘邦埋下了杀机。
有一"高阳酒徒‘’名叫骊食其,一直追随刘邦。他曾经成功的游说齐王,让齐王决定归降刘邦。韩信此时正在奉昭伐齐,听到这个消息,他本来已经打算撤兵了!他的一个谋士叫蒯彻的说:‘’骊生不过是一个儒生,他靠三寸不烂之舌就收复了齐国七十多城!而大王率部队浴血奋战,一年多不过收复赵国五十多城,您为将多年难道不如一个读书小子的功劳吗?‘’韩信听从了蒯彻的建议,率军度过黄河功打齐国。
齐王这个时候已经撤除了防御设施,和骊食其开怀畅饮呢!听说韩信的部队一路杀过来,他大怒,以为骊食其骗他,于是煮了骊食其,逃到高密,并且联合项羽的二十万大军共同抵御韩信!虽说最终还是被韩信打败了,但是韩信留给刘邦会是怎么的印象?
这样的传闻出去,以后谁会来归降刘邦?这显然对整个大局非常的不利。为了抢功,最后牺牲了一位高级谋士不说,还使得整个战争局面变得更加的复杂和被动。假设齐楚联军最后战胜了韩信,整个战局的发展可能就会走向利于项羽的另一个方向。
(五)
其实,韩信有没有反心呢?可以说应该是没有的!他手握重兵的时候不反,手里没有军队了怎么反?吕后所说的他假传圣旨让牢里的罪犯和一些家丁起来起事,怎么看都是假话!
但是韩信太有能力了!他太年轻了,此时刘邦已经六十多了,韩信只有三十多岁!最可怕的是他除了服刘邦以外,谁都不服,所以从刘邦的角度来说,韩信必死,否则他死以后,他的江山没准就姓韩了!
公元前196年,陈豨叛变。刘邦亲率大军平判。韩信被吕后和萧何设计骗到长乐宫,被迅速处死!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
韩信死前说:‘’我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韩信被诛三族!
或许死前的韩信才后悔没有真的造反!韩信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但他不是政治家!他懵懂的被杀了。其实,他是一位悲剧人物,他的性格让他自掘坟墓,走向灭亡!
刘禹锡有诗《韩信庙》曰:
将略兵机命世雄
苍黄钟室叹良弓
遂令后代登坛者
每一寻思怕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