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散步时碰到了中学时的陈老师,他看起来还挺年轻的,一聊,得知已退休两年了,真没想到。我们便聊了起来。
我们聊起了养老。他说现在很多父母还能指望养儿子防老吗,不可能!不是过去的时代了,养儿防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可能的趋势是房子养老或者集体互助方式养老,怎么可能还指望儿子来给你养老呢?现在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工作,而且工作机会得来都不容易,不可能说老子生病儿子来服侍你,也不是说你在病床上想看看儿子儿子就能来,这都是不现实的。最大的可能是自己管自己,或者在养老院里由专门的人照顾。我表示赞成。
陈老师说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儿子不见得就喜欢和你在一起,更别说儿媳妇了。我说是呀,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一定能做到呢。就拿我来说吧,我说我爸爸都八十多岁了,他每次到我这儿来看看,都喜欢在家里抽烟,把烟灰弄得到处都是,我呢一吸到烟味就受不了,烟灰弄得家里到处都是我也不喜欢,但考虑到老爸八十多岁了,又不是常来我也就不说什么了,但是你想,要是天天生活在一起,我能忍住不说吗?不太可能,这样矛盾不就来了吗?既然我们都这个年纪了,尚且还不能和老人相处好,那又凭什么让我们的孩子甚至儿媳妇对我们好呢?陈老师说,儿子是自己生的,在我们老了的时候可能对我们的那种隔膜和害怕会好点,但媳妇是人家的孩子,你凭什么要求她对你好呢?有些在外地工作的,一年都难得见一次面,更别提在一起生活甚至他们给你养老的事情了。
陈老师说他曾经问学生一个问题:一个老年人开的店,一个年轻人开的店,卖的东西一样,价钱也一样,请问你会选择哪个店。大多数学生说会选择年轻人开的店,问为什么,他们说年轻人动作快好沟通,老年人慢腾腾的谁能喜欢呢。陈老师的这个故事是说,不喜欢和老年人在一起只是大多数人的天性,与关爱不关爱老年人似乎没有多大关系。说明大多数人一般都不喜欢和老年人打交道,这个想法我们要了解,也要理解。我只能说陈老师想得真是太开了,真是“上半夜为自己想想,下半夜帮别人想想”,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想的。
陈老师还说台湾作家琼瑶的死亡遗嘱他看了,觉得写得非常好。他还把那信里的一二三几点复述给我听了,我也觉得确实挺好,人就应该具有这样为活人着想的生死观,既为即将死亡的自己留尊严,体面地死去,又不必让活人多折腾。
回来后我想了想,陈老师那个调查目的应该在了解年轻人的想法,与我们谈的孝顺不孝顺的话题可能不搭噶,毕竟父母不可以与售货员相提并论。
随着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越来越长,社会的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养老是我们这个社会面临的大问题,是一个难题,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现实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正在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