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这个话题。经历了别人一次次物质的讲究,一位父亲为了让女儿活得更有尊严,他剥开了一个个瓜子,让女儿的众同伴尝到可口的瓜子仁,更感受到了一颗真心。
我一口气参加了三个培训。名师的,考试的,教研员的,也似乎讲究起来。
父亲讲究真心,而我讲究真学。对一些煽情的东西不再感冒,对一些杂质开始剥离,对真正的好东西赞赏、陶醉,继续思考,万物而不换,万事而不移。
有些培训中,大家大发感慨,听了讲座醍醐灌顶,认识了学员感谢相知,还没学到真东西就泛滥感情,那真东西来时怎么办?这样的学习中有多少是为专业而思考、而执着的?我们要的讲座是什么,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的教育技术、教师的人际交往,就目前而言,我还并不认为这些是成长为名师的必备要素。
多想一点。名师何以“名”?“名”在何处?这是不太好确定的,却恰是应当厘清的,这样才不至于虽“名”而无实,真成了一个“名”而已。“四有好老师”中的扎实学识是我比较看中的,要想“名”,没有“金刚钻”是不行的。
因此,我不愿去花前留影,记录这一段记忆,“落英缤纷”自有它的美丽,我需要的可能是它承载不了的重量。于是,参加考试吧。一个又一个重锤夯下来,国家级的督导、前沿领域的专家,用最犀利的方式审视现行的问题,指出未来的方向,我仿佛受用无穷。然后,绞尽脑汁思考,头脑似要炸裂的感觉,然后讨论,然后审核,一关又一关,你要么准备好坚硬的臂膀,你要么准备好强大的心脏。 然后再去奔赴,听编审诉说他在湖畔鼓捣出来的东西。这是另一番青春。那个人的、时代的、精神的青春前赴后继、有序分布,奏一曲强劲的生命之歌,直激人心,未来要激发学生的心,要激发一代又一代人,你会看见他们满面笑容地走过,看见他们意气勃发地走过,看见他们思维清晰地走过,你会看见这一群发苍苍、心蓊郁的人如何影响了我们,影响了一代人。
我便因此赫然而立,通观古今,处处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