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6月21日,星期六,到了每周写作复盘的时间。在回顾本周写的文章时发现几个问题,首先是写的文章主题有些乱,其次是内容不够深,真不知道这样写下去会有什么样的成绩,心里这样想着的时候,不由得会有一些急躁之感,这种急躁心理一旦冒出来,就会有一种想要立即修正的想法出来。
某个角度来看,想法是一个连着一个的冒出来,也会一股脑的冒出来,想要把那些想法梳理成有序的文章,就需要耐下性子,一点点的进行梳理,否则,很有可能是越捋越混乱。其实,反观自己本周写的那些文章,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以第一篇文章《“父亲”这一角色的含义》为例,就很有新意。
文章的题目可以说是一目了然,开宗明义的把“父亲”这个名称定义为角色,这是很多人都知道而无暇顾及的一个概念。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对于父亲这个称谓已经有太多歌颂的文章,那些歌颂的文章中少了对“父亲”的角色形成进行分析和阐述,好像这一角色是可以顺其自然形成的。
其实不然,“父亲”这一角色的含义有其多样性,既有儿子的成分,也有丈夫的成分,还有伙伴的成分,还有保护者的成分,更有监护与教育的成分。可以想见,身处其中的人如果没有理解自己角色的含义,更多的是不能够胜任这一角色。
接下来的几天里,都是在繁杂的工作之余进行创作,写作的时间有些仓促,从内容中可以看到,有一些是对当下状况的思考,还有一些对所做事情的思考,更有一些是由点到面的思考。前面讲到文章的主题有些乱,可能与当时的状况有关,一上来就否定做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自我否定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想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要改变自我否定的习惯,该用反馈来代替否定。既然认识到写的题目有些乱,不妨分析一下写的那些乱的内容中是否有值得借鉴的,答案是肯定的,即便没有好的借鉴,也有不好的借鉴,从不好的借鉴中看到不好也是一种提升。
本周写作的文章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视角新是一个特点,既有从微观中的探讨,比如《晨起时状态的思考》,就是从微观中看到彼时彼刻的状态。还有从宏观中讨论,比如《在组织惯性下守护个人能动性》,就是从宏观视角看到组织与个体的互动。
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思考,这些思考都是在尝试为一些问题找到合适的答案。很多的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更多的是在正确的时间做对了事,那些所谓的好运气,大抵如此。
经常写作的人都知道,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成立的前提条件,那些前提条件不成立的时候,文章也会失去其本身含义。如果把每一篇文章都代入当时的情景,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这些效果只有那些亲历者更懂得。
所以,每一篇文章都是时间的记忆,在那些时间的记忆中,会留下走过的点点滴滴,在那些点滴之间既是对人生的观察,也是对生活的独白。这些走过的痕迹,在文字的叙述中形成独特的风景,这些风景就是创作者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