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光
阳澄湖、昆承湖为太湖地区著名的淡水湖之一,由于湖底土质硬实,湖水清澈,水草繁茂,食料丰富,形成螃蟹生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传说大禹治水时,派壮士巴解到阳澄湖地区督工修建水利。晚上,民工们挑灯挖沟取泥时,从湖中黑压压爬上来无数的“咬人虫”,民工的脚被咬得鲜血淋漓。巴解看到“咬人虫”影响工期,很是头疼。有人提议用开水烫。第二晚,大家行动起来,烧了很多开水,当咬人虫一大群一大群地爬进沟里时,民工们便把一桶桶滚烫的开水灌下去。被开水泡过的咬人虫鲜红一片,十分诱人。人虫大战后,巴解又累又饿,想喝点酒,解解乏,但苦于没下酒菜。忽然想起沟中那一片诱人的红色,便大着胆子到沟中抓了几个颜色特别红的咬人虫当下酒菜,只觉鲜美无比。从此,咬人虫便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餐,人们为了纪念巴解,就在“解”字下加了个“虫”,把“咬人虫”称作“蟹”,于是巴解成了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阳澄湖大闸蟹以“青壳、白肚、黄毛、金爪”为其特征,将其置于平滑玻璃上也能悬空撑立,爬行自如。这种蟹不仅健壮有力,而且肉质鲜嫩,脂厚膏盈,蟹黄凝结成块,尤以“九月团脐十月尖”为珍。即九月里要食雌蟹,十月里要食雄蟹。每年8至11月,各地前来沙家浜品食大闸蟹的食客络绎不绝。擂姜拨醋,持螫品酒,为大饱口福之乐事。所以,苏轼有“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的诗句。而我改三字为"不游芦荡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将吃蟹视为一种闲情逸致的文化享受,早在唐宋之前的魏晋时期就蔚然成风了,把吃蟹、饮酒、赏菊、赋诗作为金秋韵事的人生观。
在沙家浜,螃蟹的食用方法很多,有清蒸、水煮、酒醉、油炸、面拖、红烧等,各具风味。
清 蒸 是一种最常见的方法,将大肢全、活动有力的螃蟹洗净,用绳或草将蟹的八条腿扎紧成团状,入锅隔水蒸熟,这样的蒸法讲究的是自然的原味。
水 煮 下锅时锅里放一些生姜、紫苏、黄酒、食盐同煮,可以避寒解腥。食用时,以食醋、食糖、姜丝、酱油等拌匀,作为佐料蘸食。
酒醉蟹 是取健壮的活蟹,在清水里暂养并换水两三次,使其排除体内的污物,然后捞出沥干水份,放置半小时,使它吐尽体内水份。在蟹脐内放少许盐,以精盐、葱、老姜、桂皮、八角、花椒配制成醉液,入锅后用旺火烧沸,稍熬片刻,捞去桂皮、花椒、葱、姜等,用纱布过滤除去杂质,冷却后倒入洗干净的坛中,再以白糖、味精和高梁酒制成卤液,将蟹放入,蟹身全部浸没,密封保存,10天左右便可食用了。
面拖蟹 将蟹洗净一切为二,粘上面粉,放人油锅内煎熟,加上料酒、姜末、葱、酱油、糖等调料烧片刻即成,有的还在面拖蟹中加入少许毛豆,面粉制成面糊,别具风味。
毛豆子蒸蟹 六月为蟹脱壳之期,取似脱未脱黄蟹洗净后一斩两段,挑去肠子,取毛豆子洗净沥干后铺在盘子底部,将蟹铺在毛豆子上,面上再覆盖一层毛豆子。最后用酱油、盐、胡椒粉、菜油、葱、姜、黄酒等调料调制成汁浇上,上笼旺汽蒸制即成。这菜蟹黄豆青,色泽诱人。
熬蟹油 把蟹煮熟,剔出蟹肉、蟹膏、蟹黄,用荤油煎熬,加黄酒、醋、姜、盐,熬透盛入碗内,冷却后成冻块,久置不易变质。可烧蟹粉豆腐、蟹粉蒸蛋、蟹粉肉丝、蟹肉包子等美味菜肴。
吃 蟹 讲究吃蟹有专门的吃蟹工具,包括精巧的剪刀、小踯头、钳子、夹子、挑针、小叉等,完整的一套有八件,人称“蟹八件”。吃时把蟹大卸八块,用工具挑剔出甲壳里的所有的蟹肉,细细品尝。吃蟹以后,手上沾腥,要用茶叶水或菊花泡的水洗手去腥。吃过蟹后,往往要喝一碗加姜红糖汤,可以暖胃。蟹壳可以作诱饵,投人攀网,去河边诱捕鳑皮鱼,会得到一顿额外的美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