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学习《与杨仕鸣》的第3天,在文中阳明先生和杨仕鸣谈到了“致良知”。阳明先生曾言及:“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的思想可以在儒家以往的文献中找到十分切近的来源:一则是《孟子》提出的“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另一则是《大学》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致知”二字。朱子将“致知”理解为在事事物物上探求物理,而阳明先生则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此处所谓“致”不再是朱子所谓的探求、考索之义,而是将“致”字解读为通达(即“至”)与推行的含义,所谓“决而行之者,致知之谓也”。
在天泉证道时,王阳明所提出的“四句教”更是将致知的功夫与正心、诚意、格物贯通起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认为心体无善无恶,正心的功夫即是要维持心体的中正平和,不受任何善恶之念的干扰;认为意念有善有恶,那么诚意的功夫就是要切实地去扩充善念、遏制恶念;将格物理解为为善去恶,即是将自身为善去恶的意念扩而充之,作用于物。在此意义上,正心即是诚意,诚意即是致知,致知即是格物。
昨天看了一个关于原生家庭的视频,原生家庭是人生长的土壤,影响人的一生,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多多少少有原生家庭的影子。比如我继承了父母勤奋努力的优点,在做人上也像父母一样善良正直,在性格上有点像妈妈,喜欢隐忍,啥事都憋在心里。原生家庭不能选择,但可以超越,通过学习提升,可以发扬优良传统,减少不良遗传,让自己拥有幸福人生。
非常感恩今天一位朋友对我的责善,让我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同事有事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都会拜托我帮她们完成,我也是从不拒绝的,渐渐地同事喜欢上了找我帮忙。而我呢,很多时候喜欢大包大揽,把本不属于我的任务揽在自己身上。当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的心态是平和的,我也以帮助他人而收获内心喜悦。今天朋友的一番话,让我明白帮助人要有一个界限,不然会帮助他人助长了懒惰之心;然后就是向《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学习,不求不应,有求再应,同时要学会信任,信任对方有足够的能力自己处理好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人真正成长自己。通过朋友朋友的责善,我看到了自己固有的认知模式:不信任他人,不会给别人安排任务,喜欢独自承受一切;做事不懂得变通,灵活性差;不能用成长性眼光看待别人。我接纳自己的这一切,这样的认知模式会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更累一些,有时候会产生一些抱怨心情也和这有关系。看到即明了,明了就可以改变,尝试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更轻松一点,不再掌控一切。
最后分享给家人们一句我很喜欢的话“无条件的爱不是无条件的满足,我是爱你的,并不等于我要满足你所有的需求、期待、要求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