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黄帝问曰,诊法如何?
译文:
黄帝问道,脉的诊断法是如何呢?
原文: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定死生之分。
译文:
岐伯回答道,诊脉之时机,一般而言在清晨日出时为最恰当,因为此时人初醒乃阴气未起,阳气聚于体中尚未达于四肢,食物又尚未进入身体,此际经脉最正常且络脉调和,气血最平稳,此可诊出“有过的脉”。手指诊脉时,须细察脉之动静,审视病人面部气色如何,如此慎察五色知盛衰,可以知五脏之盛衰,查脉之有过与不及,可以知六腑之强弱,外形之荣枯可以知血气之足与不足,以上各种观察的结果,来决定患者的生与死。
原文: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出如弦绝死。
译文:
所谓脉者,乃血之居所也。脉形呈长状则脉气正常,呈短形如缩状则必病,脉跳很快则必是心烦躁,津液不足之象,脉呈大形表示病重了。如果只有寸脉盛大则表示气向上逆不下,如果尺部盛大则为下腹气胀。脉形如呈断断续续不规则的搏动,则是气(动能)衰弱的表示,脉形呈细小状则为气少状,脉形如呈涩滞状且游转无力,则表示心痛。脉形如呈泉水涌出且形大而中空,则表示病况愈沉重,病人必失血色,再如脉呈绵延不断如弦一样的绷紧,病人必死。
原文: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译文:
人的眼神与面上五色,医师必须审明,它是人气得精华所在。面色上正常的红光,应如白绢包着红色,如果红如深则必有病。面上的正常白色,应如鹅毛一样白而有光泽,如果是像盐一样白而无光,就是病色。脸上青色正常时,应如玉一般润泽,如果是青的像蓝色一样深,必是凶兆。脸上正常之黄色须如白绢包着雄黄一样的润黄,如果黄得像泥土一样黄且黯而无光,就是病色。脸上的黑色须像黑漆一样黑而有光,这是正常的。如果是像黑土一样黑且黯然无光泽,必为凶兆。一旦见到五脏五色之极不正常时,病人必不久于人世矣。而人眼之神明,其功是在看遍世间事之所在,所以必须黑白分明,且长时间的有神,是故目之神在清而且长久,这是法则。一旦有神而不持久,或黑白混浊时,表示此人精神已衰矣。
原文: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译文:
五脏的功能,在固守人之生命泉源也。如果食物过多造成脏负荷过重,则必产生喘息不止,且易受惊恐状,其发声会变得很沉闷且浅,这是中焦部位的湿过盛与食物过多产生于余热混合成中焦热湿之症。人说话的声音细微无力,且整日重复同样的话,这是气已被夺,内脏功能快停止的现象。如见一人,衣衫不整,睡时狂乱状,说话内容极尽污秽,不知羞耻时,此人神明已乱,内脏之神志无法固守于内也。如果饮食入口即出或吐或下,就如同一家宅没有门户保护一样可怕,小便汗液尽出无法扼止,这是膀胱无法固守也。人凡是能守者必生,不能守固者必死。
原文: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译文:
身体各部位之强弱,端视五脏之强弱。一头部为人精神与智慧所在,如人呈现头歪双目无神,静止不动,此为精神将去矣,非死即痴。胸中肺心是阳气所聚之处,其展现阳气与不足可在背部察知。如果背驼肩缩,伸展不开状,表示心肺必衰弱矣。腰部为肾脏之外卫,如果病人无法摇转腰部自如,乃肾脏疲惫乏力之兆。膝部是筋所聚之处,一旦膝无法自由屈伸,行路佝偻无力,此为筋无力也。骨是髓的外都,人如无法久立,走路则晃动无法控制方向,乃骨将乏力矣。凡人能得各部位强盛者,必生且长寿。人体各部位一旦失去强壮,则无脏必病,死不远矣。
原文: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译文:
岐伯说,人如有与四季不合之脉或面色出现时,如果呈现太过者必为精强,如果呈现不及状则为气消。正常时为稍有过强壮,而无不足状,此为精,代表健康。如果病人血虚时,应出现不足之色,反见有余之色,则必已大损矣。一旦人体中阴阳不容,互相抗争相隔时,此为死兆。
原文:
帝曰,脉其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治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译文:
黄帝问,脉依四季不同而产生变化,如何帮助呢?如何测知病之所在呢?又如何察知病是由内而起的呢?如何知道病是由外而入的呢?请将此五问题,一起告诉我,可以吗?
原文:
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署。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
译文:
岐伯回答道,这必须从天地之运转,与人体之变化,产生互动关系的角度来看。所有动植物之体外,上下左右前后六合之内,就是天地间变化之所,也是自然界阴阳消长之处也。天地间在春季时会呈现暖和之气候,夏季时会很炎热,秋季时会有肃杀之感,冬季时大地会冰冷无情。此四季气候之变化,把它配合到人体之寸口脉时,以春季来言,人于此时脉必缓和如春暖一样,稍重按即退状,冬天时,脉必须像沉河底之石一样沉,这是正常的状态。从夏至以后得四十五日中,是阳气微退,阴气微出的状态。此阴阳变化消长完全与人体的脉是吻合的,一旦节气已变,脉不配合,则知病之所在,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能区分清楚,则可以诊断出病人的死期于何时,至微至妙都在脉与节气之配合,医师必须明此。明察的方法是有规矩的,其必从阴阳之消长来测定的,判断时必依五行之生克来作依归,凡脉能符合四季时节之变化而变化,必为一健康长寿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