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好友发个一个朋友圈,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之前也发过类似的状态,感觉有些不像她。记忆中的她,始终是一头短发,即使现在已经是大学老师还是这么干练的发型。她复读了一年,后来又考了研,待在老家的省会城市,在我的大学教书,嫁给了追他追的厉害的在银行工作的大学同学。其实,挺羡慕她的,工作好,老公爱她多一点,离父母近……
昨天下午聊天,竟然说想要离婚。诧异之后,聊了很多。作为旁观者,刚开始还是觉得她是有问题的,现状是可以改变的,还没有走到那一步,想要说服她和他老公各自做出一些改变。可是,聊着聊着,感情上却站在了朋友这一边。
她老公把时间都放在工作上,忽略她和孩子,认为父母都在,所以不就需要他。而他的父母也是这样认为,你好好工作,家里有我们就行了。我实在无法理解,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年人,面对自己父亲和丈夫角色在家庭中的缺失,竟然没有一点感觉,而且不愿意去试着改变。
我能理解我朋友,那是因为她经历着我,甚至相当大一部分已婚女人都曾经或者正在,也许未来会经历的事情。七年之痒,也许不光指感情,新鲜感过了,太过熟悉,没有情趣,有些厌倦。反而更多的是,有了孩子,面对自己新的角色,两个人之间的再一次磨合。我可以理解,现下社会,男人的压力倍增,人到中年,事业,家庭,父母健康,孩子教育等等。可是,女人大多是感性的,且对生活,感情有自己的预期和追求。我们生活在柴米油盐中,围着工作转,围着灶台砖,围着孩子转,整天团团转的时候,依然想要丈夫的呵护,细节之处爱的体现,生活的仪式感,自己独立的空间和自由的感觉。
两个人对这个家的付出不对等,是所有矛盾的根源。我们付出了全部的自己,而男人仅仅是赚钱养家,好像我们女人都不工作不赚钱似的。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男孩子性格都偏软弱,胆小,自私,那是因为妈妈或者奶奶带大的孩子,或多或少的溺爱造成的。父亲这一角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是母亲无法替代的。可以说,一个女人婚后的状态,决定了她整个家庭的状态。在爱,平等,自由状态下的女人,夫妻,亲子,父母关系都会比较和谐,一家人过得开心,鲜活,平静有序,孩子大都善良,正直,自信和开朗。
结婚的成本越来越低,所以离婚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催生出许多性格上有些不健全的孩子。然而,作为女人,特别是作为母亲,有多少人隐忍,煎熬,舍弃了自己,赔上自己后半辈子的幸福,搭伙过日子而已。又或者,不愿将就的女人,走出了那一步,却要面对父母的担忧,对孩子的牵挂,旁人的眼光,失去爱人的能力,对下一段婚姻的恐惧,独自抚养孩子的艰难,独自走完人生的孤寂……
所以,已然在围城中的我们,不管男女,请多做一些努力,为对方,为家庭,为孩子,转变一下自己。其实,何尝不是为了自己,为了坚信自己的选择,为了曾经共同经历的一切,为了曾经的美好。请想一想为他(她)心动的那一刻,是什么吸引了我,是什么想让我愿意陪她(他)走完一生。认真思考一下,现在,才到半程,为什么就不能好好走下去呢?到底是谁变了,多从自身找找原因,给彼此一个机会吧,也是为了将来不后悔。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到老,坐着摇椅慢慢摇……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