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注重心理健康,众多心理学家从多个层面探寻因心理问题给人们带来的诸多困扰的同时,也在不断探讨心理问题的成因、疗愈以及重新获得幸福人生的路径。
《这不是你的错》是美国第一心理医师,著名家庭与婚姻治疗师贝弗利·恩格尔的心理学著作。她还写过《爱她,也要爱自己》等多本关于心理疗愈的书籍。
读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很闷的,读书时一直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到底该如何认定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呢?放大某一个方面的感受,把它认定为心理问题,会增大自己的压力吗?但到现在我还是不能确定我是否已经有了答案。
01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
书中说:羞耻感不是一个人先天就会有的,而是由虐待经历所引发的。在没有特别的显性虐待发生的时候,比如说身体伤害等,那么该如何看待虐待经历呢?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我跟着父亲在单亲家庭长大。父亲事业心很强,于是我大部分时候在爷爷奶奶身边生活。爷爷奶奶有8个子女,我这辈的孙子女有20个。
这些孙辈都陆陆续续在爷爷奶奶身边生活过,所以孩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并没有表现的很被重视。孩子们都吃饱穿暖,不做坏事就可以了,基本上都是大点儿的孩子照顾小点儿的,大家一会儿互相关爱,一会儿又打打闹闹,我们就都是这样长大的。
说到虐待也是有的,爷爷奶奶很传统,又是大家庭,规矩还是很多的,吃饭、说话、起坐都有规矩,如果违规了会挨打。我记得我小时候吃饭喜欢翘小指,有时候不小心翘起来了,堂哥就会拿着筷子敲过来,打得真的很疼的,然后这个习惯就被纠正了。
还有语言虐待,我就被姑姑说过:“没妈的孩子不懂规矩。”被叔叔说过:“你真是笨死了,这么简单的题目也不会做。”但好像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这样长大的。
如何看待原生家庭呢?没有原生家庭就没有我们,一切都是环境造成的,我的原生家庭造就了现在的我,我不能选择,更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但我也没有觉得留下多深的心理创伤。
我在一般的社会标准中也还算成功,工作稳定,家庭和睦,在金融行业,还是一名中层管理人员。我自己也觉得三观正常,社会交往中也没有特别的问题。
所以每当听人说,单亲家庭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为了孩子,父母要隐忍的时候,我认为我还是比较认同阿德勒的观点,那就是人的心理会受过去、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个人的选择,不能把现在发生的事情都归咎于过去,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当然,我常常也迷茫,情绪低落,多少会有些社恐问题,既被别人伤害过,也伤害过别人。内心里也常常会有一只乌鸦喋喋不休地在进行着自我评判,这会是我的原生家庭带给我的创伤造成的吗?
02 这本书带来的收获
书中说,自我悲悯就是坦然面对自己的痛苦并产生共鸣,在乎并善待自己,对那些痛苦和缺陷抱有客观、理解的态度,认识到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
我朋友的父亲去世了,父亲生前很爱她,父亲去世近2个月了,她还没有从悲伤中走出来。每天都陷入深深的哀痛和思念中,以至于让家庭里的环境都变得非常压抑,丈夫和孩子每天都小心翼翼地看着她的脸色过日子。她对现在的状况很自责,但她目前还无力改变自己。
书中说,自我悲悯有着生理基础:它加速人体释放后叶催产素——产生信任、镇定、安全、慷慨等感受。而杏仁核则对应“自我评判”——使得皮质醇增多,耗尽与体验愉悦能力有关的神经递质,导致抑郁。
我将读书的收获和她分享,告诉她不必过分自责,她应该学习接纳自己的情绪。“正念疗法”可以帮助她感受、接纳她情绪上的痛苦而非忽视、评判、试图摆脱。“正念”以呼吸作锚定,链接身体,体验情感在身体上的感受,并结合自我悲悯的思维,关爱自己,走出伤痛。
一本书既能带来思考,又能给予他人帮助,我觉得读这本书是物超所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