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我们共读了贝弗利.恩格尔《这不是你的错 》,这是本“治愈系心理学”书籍,作者给我们阐述的是童年受虐的孩子,在成年后会遇到哪些情感问题和行为上的障碍。
作者贝弗利.恩格尔是美国知名心理医师、著名家庭与婚姻治疗师、知名创伤治愈专家 。
这本书是她所著的20多本关于情感创伤图书中的一本,被翻译成了多国语言。她之所以要写这本书,是因为作者本人在童年时不但长期受到漠视,身心饱受折磨,并且还受到了性虐待。
正是因为被童年的那些痛苦经历所折磨,她长期无法摆脱羞耻感的困扰,以至于性格扭曲。在她经历过了这些之后,她决定要帮助那些跟她有同样童年被虐待经历的人,走出羞耻感的阴影 。
孩子的世界纯净得像一张白纸一样,你在上面画下什么, 就会留下什么烙印 ,全凭成人的操作。你教会他爱,他就开始模仿爱,你教会他恶,他自然会模仿恶。
当他们对一切还懵懂无知时,他们不能理解成年人的世界 ,包括无力抵抗所有的暴力和伤害,甚至会毁掉一生。
本书旨在为了防止孩子们再遭遇那样可怕的童年受虐经历,而带来毁灭性的伤害,以及怎么治愈的。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第一、羞耻感
羞耻感是人在遭到虐待后产生的一种自然反应,我们希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并且认为有能力自保,当做不到的时候, 我们就感觉无助无力,这种无力感会引发屈辱感和羞耻感。
1、羞耻感是如何产生的
童年被虐待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儿童被成年人或比自己年龄大的孩子打骂嘲笑或言语侮辱,被父母灌以过高的“希望”压力,或被父母亲人漠视或抛弃,更有甚者会遭到威胁或性侵……
遭受过童年被虐待的人在成年后 ,会有非常低的自我评价 ,还常会陷入自我责怪的状态中,有些人会变得沮丧、消极、攻击他人,甚至有一些会沉迷购物、工作、酗酒、吸毒、性成瘾等。
2、羞耻感产生后,人们会有一系列的情感和行为的连锁反映 。
孩子被虐后会感到丢脸 ,根本无力阻止虐待的发生 ,他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 。
遭性侵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支离破碎,肮脏堕落,想找人倾诉却又难于启齿, 另外还伴有自责、愤怒、恐惧、疼痛、悲伤等一系列反应 。
受害者为了摆脱羞耻感 ,会有两种反应 :
一种是被动的选择将羞耻感内化,他们会自我封闭,自我责怪,来逃避和孤立自己, 或者会伪装取悦他人, 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 ,变得追求完美,想用不犯错,来摆脱羞耻感。
另一种则变得有攻击性 ,会表现的很愤怒,用逞凶斗恶的方式保护自己脆弱的内心, 会鄙视他人,渴望权利和掌控感,更有甚者会转移羞耻感,就是以跟自己同样的方式去虐待别人,以减轻自己的羞耻感 。
慈悲心可以治愈羞耻感 ,让受害者感到自己被关注,被人倾听,带给受害者精神上的温暖和慰藉 。
第二、悲悯自愈
自我悲悯是触碰和感受自己的痛苦 。将悲悯的对象扩展到自身的缺陷、失败和遭遇等。要像对待遭受痛苦折磨的所爱的人那样认识、接纳和支持自己 。
悲悯分为自我悲悯和他人悲悯两种 ,这两种都有可能会遇到障碍 。
很多受害者认为,自我悲悯就是自我放纵,担心自己会变得软弱、懒惰或自私,并且有一些受害者在内划伤痛后,会将一切责任归咎为自己,拒绝承认自己的遭遇, 他们甚至不了解自己,在承受着痛苦的折磨,对自己的受虐和羞耻感毫无知觉。
对于接受他人的悲悯,很多受害者认为自己不值得被他人关爱,不允许自己犯错, 他们会觉得接受他人悲悯,让自己显得很脆弱 。
作者指出用“正念疗法”来打破以上两种内心的障碍,不去关注过去和未来,只关注当下,接受情绪上的痛苦,而不是忽视或摆脱它。
第三、自我悲悯的五个练习
即:自我理解、自我宽恕、自我接纳、自我关爱和自我鼓励 。
遭受过被虐待的孩子 ,通常会不自觉的抗拒痛苦,只有理解了自己遭受的痛苦 ,对自我行为产生理解,接下来才能开始进行宽恕、接纳和关爱的练习。
放下过去,对自己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允许自己犯错和不完美,才能彻底放下曾经的羞耻 。
另外要根据自己现有的能力,重新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自我鼓励。
对于童年受虐者,通过自我悲悯的练习 ,学会不再苛责自己,不再为自己设置不合理的期望 ,不再挑剔他人,不再忽视自己的痛苦遭遇,学会安抚自己,关心他人。
希望通过学习本书,愿那些有同样遭遇的人 ,能够治愈自己 ,走向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