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年的创伤会对一个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 一个人的羞耻感,大多是在童年时期遭受虐待形成的
作为人类,我们在潜意识中希望一切都能在掌控中,一旦受到伤害且无力自保的时候,屈辱感和羞耻感便会产生。如果在童年时期遭受虐待,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有效地反抗虐待者,于是,孩子们在遭受虐待后反而会把被虐待的原因归罪于自己。
比如,“如果我听话一点爸爸就不会打我了”,或者“爸爸妈妈之所以这么对我是因为我不值得被爱”等等,这种思维方式一旦成为习惯就会顺理成章的得到延续,羞耻感被深深地刻在了受虐者的生活中。这里说的虐待不止是身体的虐待,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虐待。
2. 羞耻感的五条负面影响
(1)自我批判和自我责备
这也是自卑心理最常见的心理行为。这里的“自我批判”不是指正常的反省,而是过度的自我反省,就是犯了一点小错就恨不得把自己弄死那种类型。这类人追求完美,不允许自己犯错,因此通常给人的感觉就是畏首畏尾。
(2)产生自毁行为
比如用香烟、酒精、毒品麻醉自己的身体。根据报道,因为滥用酒精和药物而接受治疗的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都在童年时期遭受过虐待或漠视。
(3)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美好的事物
这是典型的冒充者心理,明明是靠自己的能力取得了成就,但是总觉得自己不配,自己是个冒牌货,觉得别人如果看到真实的自己就会不喜欢自己。
(4)喜欢取悦别人
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那种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对别人的赞美和认同有强烈的上瘾感。
(5)通过受虐或施虐行为重复虐待循环
有数据表明,在美国受虐妇女收容所中,有90%的女性说她们在童年时期遭受过虐待或漠视;而另一些受害者则是通过羞辱、贬低自己的伴侣和子女,依靠施虐来摆脱自己的羞耻感。
二、如何治愈羞耻感?
作者在35年的治疗过程中发现,自我悲悯可以解除威胁系统,提升情绪韧性,缓和人们对消极事件的态度,从而提高抗压能力。换句话来说,就是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悲悯水平越高,就越能从容地应付那些复杂麻烦的事情。
自我悲悯一共包含5个维度,分别是:自我理解、自我宽恕、自我接纳、自我关爱、自我鼓励。这5种方法可以有效减轻受害者的羞耻感。
1. 自我理解
一个人如果无法自我理解,就无法将自己的虐待行为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会因为自己的过错和缺点郁郁寡欢,不理解自己做出问题行为的原因,继续饱受羞耻感的折磨。
作者在书中教我们用列清单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增强自我理解的能力:
(1)列出一个自己问题最突出的行为。也就是你做过哪些让自己感觉最羞耻的事情,比如吸毒、酗酒、被他人施虐等。
(2)仔细思考你列在清单上的每一个行为,看看自己能否发现问题行为与受虐经历的关联。比如“鉴于我曾经遭受过被父亲暴打的经历,那么我对我的孩子大打出手是可以理解的”。
(3)一旦我们将自己的行为和虐待经历联系起来,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有情可原的之后,就可以试着给自己更多悲悯。
(4)当我们下次发现自己的行为很不健康或具有自我毁灭的性质时,不要再责怪自己,或者对自己说“我理解我为什么会这样做”。
2. 自我宽恕
自我宽恕对想要治愈羞耻感的人来说必不可少。它的作用机制是:消除的羞耻感越多,就越能看清自己。我们会认识到并且承认,自己是如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这样,我们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都会得到改善。
(1)原谅曾经遭受过虐待的自己
可以试着去观察一个和自己第一次受虐时年龄相仿的孩子,去感受他的弱小,感受他的无助,感受他对成人的依赖。通过这种练习告诉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应该被原谅。
(2)原谅曾对他人造成过伤害
这可能是在消除羞耻感的过程中感到最难的一环,要仔细回想我们曾经伤害过的人的名字,回想我们用怎样的方式伤害了他。接着写出我们当时伤害他们的原因和条件,并思考为什么我们不能控制自己不去伤害他们。当我们了解了自己做出某些行为的原因和条件后,尝试着把普遍人性的概念用在我们自己身上,承认我们的不完美,原谅我们对别人造成的伤害。
(3)原谅曾对自己造成的伤害
我们有时会厌恶自己、伤害自己,把爱的人从身边推开,对自己设出不合理的期望。我们需要静下心来,给自己写一封信,原谅自己曾经被虐待,你本来就是受害者,本不该被虐待。
3. 自我接纳
敞开心扉接纳自身的缺点和过错,试着驱逐内心自我批判的声音,鼓励自己,为自己设定更合理的目标,控制自己的负能量。
4. 自我关爱和自我鼓励
在你觉得开心舒适的时候,停下来,把当时的环境和事件记录下来。定期翻看,提醒自己重复做这些事情,鼓励自己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