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艾、艾蒿、家艾、大艾叶、五月艾、蕲艾、祁艾、医草。
药科——菊科植物艾的叶。
产地——分布于华北、华东、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
药类——温经止血。
药性——温。
药味——苦、辛。
入经——肝、脾、肾。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主治——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皮肤瘙痒。
现治——慢性气管炎,肺结核喘息症,慢性肝炎,肠炎,膀胱炎,急性尿道感染,钩蚴皮炎。
参治——鼻血不止,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泻血不止,粪后下血,湿冷下痢脓血,五藏痔泻血,虚寒性出血,阴气,风寒,寒湿,盗汗不止,睡卧不安,头风面疮,咽喉闭痛热壅,卒心痛,脾胃冷痛,腰痛,吐泻,产后惊风,妊娠心气痛,妊娠卒胎动不安,产后腹痛欲死,胎转抢心,胎漏,妇女白带淋沥,带下,小儿脐疮,霍乱,瘴疟,转筋,气急性菌痢,间日疟,蛔虫,下部匿疮,湿疹,癣,疥癣,痈疡,寻常疣,痈疽不合,金疮。
药理——灸百病。理气,行血,调经,开郁,除湿,逐冷,祛痰,平喘,镇咳,镇静,温胃,利胆,安胎,疗癣,生肌肉,抗菌,抗休克,抗血凝,抗过敏性休克,抑制心肌收缩,高强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细胞吞噬功能,显延睡眠时间,兴奋子宫,使人有子。
用法——水煎,捣汁,丸剂,散剂,外用(捣绒敷或作炷或条熏灸,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阴虚火旺者忌服,阴虚血热者忌服,血燥生热者忌服,血热为病者禁用。
自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