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篇第五⑩
⑩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昼寝”,宰予,我们之前有介绍过,孔夫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宰予可以成为孔门十哲之一,不仅仅是口才好,能言善辩,他自己的修养和文学造诣都很好。在这些基础之上,他才可能成为孔门的十哲。
这里讲了一件事情,“宰予昼寝”,就是白天睡觉。现在我们都有午休的习惯,但是在古时,白天是不可以睡觉的。如果白天睡觉,这个人是非常的懒惰,不精进的,是不精于学业的表现。那么对于宰予,白天睡觉的这件事情。孔夫子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我们来看这两句话,朽木:腐朽的木头。粪土之墙是指的用泥巴做的墙,很污秽,并且这种泥巴里面是有虫子的,是烂泥所砌成的墙,所以它既不平整,又污秽。这样的墙是不可以粉刷的。朽木、腐烂的木头不可雕也,是不能去雕刻的。
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假设我们是一个玉器师、雕琢玉器之人,我们首先是不是要选材?这颗玉适合雕成什么样子,适合雕成什么形状,会不会因材而去雕琢呢?做老师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懂得因材施教,这是孔夫子儒家文化一直所提倡的。如果我们知道这是朽木,难道我们还要在朽木上去雕刻吗?如果我们知道它是粪土之墙,我们还要强行去粉刷吗?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首先我们要去思考,我们要懂得看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再加以引导,加以教化。这里我们回头再来说宰予,据史料记载,宰予身体虚弱,所以白天睡觉。
那么针对这件事情,孔夫子有了这样两句评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那么第一个于是对于,第二个予就是宰予。第三个与是连接词,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我拿什么去责备和责怪于他呢?为何睡觉,因为他的身体并不好。
关于这句话,通常大家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认为是在责备他,说他白天睡觉,这件事情是极其不正确的。但是我个人的理解,更偏向于第二种解释,因为宰予的身体并不好,所以他白天睡觉,这个时候孔夫子说,对于他我怎能去责备求全呢?
所以想一想,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弱点,都有是朽木的地方。比如说宰予的身体不好,对于这方面他是朽木,这方面是不可雕琢的。比如说有的人说我们口才不好,之前说过冉雍“仁而不佞”,孔夫子说:“焉用佞?”那么对于口才这方面,冉雍就是朽木,但是不影响他其他地方的卓越。
所以说一个人口才不好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求全和责备,我们知道他其他的优点,加以雕琢就可以了。试想我们每个人身上,是不是一样的?我们不可能是做一个全面的人,没有人是完美的人,都有我们擅长的地方,都有我们不擅长的地方。
所以首先我们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当我们某方面不擅长的时候,没必要去自卑,我们一定有自身身上的优点,所以我们要去看自己的优点。这个时候一个人就是不卑不亢的,没有自卑,也不会自负。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朽木的地方,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雕琢的地方,所以我们清醒地认识自己,并且清醒地认识他人。
我们再来看朽木和粪土之墙。朽木:指的是木的本质,它的本质是腐烂的,所以说我们就没办法再去雕琢。如果我们明知道木头是腐烂的,我们还去雕琢,说明我们自己本身也是没有智慧的,看不清楚事情的本质。当我们看清楚这个事情的本质,就不会过度地要求。
比如说一个人的本质就是口才不是特别好,这个时候我们就不会过度地要求。我们发现其他的优点,并且加以雕琢,加以引导,让他更好地去成长。“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要成才的地方也不相同。所以我们去看孔门十哲,有的人以德行著称,有的人以言语著称,有的人以政事著称,有的人以文学著称,各不相同。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始吾于人也”,说我以前对待他人,看待他人,“听其言而信其行”,我听到他的言语,听他所讲的话,我就相信了这个人的行为。“今吾于人也”,现在我再去看待一个人,“听其言而观其行”,我不但要听他说什么,我还要去观察他的行为,讲了现在和从前的对比。
说从前的时候,我听到一个人讲话,我就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不是,现在我不光要听一个人讲什么,我还要去观察他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变化从何而来?接下来说“于予与改是”,是宰予让我对这件事情改变了看法。
“听其言而信其行”,对于这句话我们来思考,通常会有三种人,第一种人,说到做到,所以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可以“听其言而信其行”。那么还有第二种人,说得很好,但是做不到、做得不好,所以我们要懂得“听其言而观其行”。所讲的话自己是否能做到呢?
那么还有第三种人,说得不好,嘴很硬,说话很黑,容易伤人,但是他的行为做得远远要比说得好,我们同样也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所以我们去看看生活当中,这样的人是不是很多?说话可能很得罪人,老百姓我们叫做“刀子嘴豆腐心”。比如说说话很直接,说:“我不再管你,从今天开始,我不会再管你。”可是真正发生事情的时候,他还是在管。
那么这里所提到的宰予,就是第三种人,我们之前讲过,“哀公问社于宰我”,介绍过宰我其人,就是这里的宰予。他和孔夫子之间,是直言相对、直言相问的。他的口才又很好,所以经常和孔夫子会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和争议,但是这不影响他成为十哲,不影响他成为孔门的优秀弟子。并且孔夫子周游列国,宰予也是跟随在身旁,并且孔夫子曾经派遣宰予出使过齐国和楚国。
所以我们通过这段历史可以去了解到,宰予这个人他讲出来的话,可能会比较直接,他敢于去直言相问,比如说问自己的老师,说:“井里有仁,你会下去拿吗?”比如说跟孔子讲:“为何要守孝三年?如果守孝三年,谁在这三年当中去行孝,去行礼?”那么孔夫子说:“如果守孝一年,你心何安呢?”宰予说:“安。”所以这个时候孔子说:“你安,你自己去做。”所以也很生气,可是宰予并没有那样去做。
所以看看我们生活当中,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人?我们嘴上说的话,可能很狠,比较伤人,或者直言相对,甚至可能是缺乏礼仪的,可是他的行为并没有如此不堪,也并没有像他说的那个样子去做,所以宰予是典型的这样的人。
这个时候我们要看自己生活当中,如果有这样的人,我们要听其言而观其行,我们要看他的行为,而不是因为他说的话不好,我们就对这个人失去了正确的判断。
在《史记》当中有所记载,孔子曰:“以言取人,失之宰予。”说我以言语去取人,对于宰予是有失偏颇的,对他没有正确的判断。我们回头再来看第一种人和第二种人,第一种人是说出来的话,别人就会去相信,言出必行。
所以我们修身,要懂得自己做第一种人,我们去严于要求自己的言行,我们讲出来的话,我们就要去做到。如果我们说出去的话别人是不相信的,必有原因。是因为我们说的话和行为,不足以让对方相信。或者说我们曾经说过的话,让对方产生了犹疑,故而别人不相信我们。
所以当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我们要懂得反思自己,让自己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这个时候我们说什么,别人自然信什么。那么还有第二种人,讲出来的话自己是做不到的,我们要去懂得观察了。我们懂得观察,并不是去要求他,我们也要求不到的,但是我们可以去影响他。这个时候我们懂得修身的道理,我们就不会有太多的期望。
比如说我们看到这个人,他的言行是不一致的,所以他说什么并不重要,我还要去观察他的行为。即使他做不到,我们也不会起情绪,也不会觉得失望。因为我们很清楚地了解这个人,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
我们严于要求自己,是让自己做一个内在有修养、言行一致的君子。我们了解他人,是为了让自己不起情绪,有智慧看清楚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这个时候我们就不会求全,也不会责备。我们明知道他这个人说到做不到的,他说什么,我们去看他的行为。
那么还有第三种人,我们明知道,他说出来的话可能不好听,但是这个人的行为却是颇为良善的。这个时候我们看得清楚,对于事情的判断也就会更加正确。
所以这里我们再来看,“于予与何诛”,那么对于宰予这件事情,我拿什么去责备和求全?因为他的身体本来就不好,他的身体是虚弱的,我为何非要从这里去要求宰予变得更好呢,从身体虚弱本质上来看,他就是一块朽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