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韩寒在评价《皮囊》的时候说:“好的文字往往带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我承认这本书确实让我翻开了就舍不得停下,硬是一口气看完了。
在这里看着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和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关于爱情,关于生活,关于死亡。真正直视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进入内心,以情以理动人。
这是蔡崇达的阿太的生活观,她说“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
他阿太活到九十九岁,生前非常倔,像一块石头,坚硬到什么也伤不了。明明是裹过的小脚,却硬是要徒步走好远的路回家,因为不想让人觉得自己老了不行了。可是再要强的人也会有失落的时候,就在她爬楼梯干活的时候,摔倒了,因为动不了了,终于向后辈落下眼泪承认自己不行了,像一个孩子。
看完他阿太的故事,瞬间也觉得自己的一副皮囊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反而是应该好好利用好自己的皮囊。每个人的皮囊都在世俗中,凡尘俗世,有谁不是普通人,可总有那么一些人让灵魂活得比皮囊精彩。而有一些人虽有一副好皮囊,却没有一个值得讴歌的灵魂。
还有他的父亲,父亲这个角色在现在的文章中其实很少出现,但在这本书里却反反复复出现,从父亲年少时的一往无前,无所事事,到出海赚钱,到后来的突然中风,再后来坚强地要恢复,最后离世。起起落落,跌宕起伏,家里的生活情况的起承转合都跟着父亲的身体状况变化着。
但男人终究是胆小的,天不怕地不怕,只是还不开窍还不知道怕。他的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女人。
母亲很好强,但她始终是爱父亲的,当初父亲答应在结婚三年后建起一栋房子给母亲,可后来父亲和母亲省吃俭用,磕磕碰碰,到最后父亲生病,房子还没有完全安排好,母亲毅然决然决定帮父亲完成这个承诺。父亲要动手术了,可母亲把存款拿出来要自己设计建房子,因此生活十分拮据。“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她要让自己一家人在小镇上抬得起头。
她可以洞悉父亲的心里在想什么,懂得父亲的弱点,亦知道父亲重视什么。
可父亲离开后,母亲就慌神了。母亲信神,曾经祈祷神明让母亲比父亲多活一两年,好让自己可以伺候父亲离去。可父亲早早离去,母亲以为神明误解她的意思,以为神明觉得她不愿意照顾父亲就让父亲早早地回去了,母亲的心也跟着父亲走了。父亲在一个四年一度世界狂欢离去。
后来的生活是艰难的。
结局是注定的,生活中很多事情,该来的会来,不以这个形式,就会以那样的形式。有些终点注定是失败,注定是一场无法承受的剧痛。
后来的他留在了北京,成为了所有事的开始。
在他成长的路上,朋友教会他的是梦想,像厚朴,一往无前地要看看世界,尝试各种事情,他认为世界比任何想象都要宽广和复杂。是友谊,像阿小,一个发小,可早早地就去香港开始了生活,体验现实,依旧可以谈天论地,一起谈论着那个当初看不起自己的小镇时的可笑,因为现在的他们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法抵达远方。是珍惜,长大后的他意识到要聚一聚的想法有多天真,而有些东西留在过去再也没有出来,他说“我希望,即使彼此错身了,至少我们都是彼此曾经最美的风景。”家人教会他的则是理解与支持,对每一位亲人都尽量理解,教他学会用皮囊。
当乘坐火车离开时,就觉得家很亲切,回家成了众多期盼中的一个。那种“我认识这里的每一块石头,这里的每一块石头也认识我;我知道这里的每一个角落,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我。”的熟悉感和归属感。
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人死后,灵魂还在皮囊里的。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由内至外照亮,于是就多了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