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如何才能”把注意力集中起来!“
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的成长过程中,常听到一句话,“注意力集中一点,别想别的。”然而,却很少有人能够讲解与教导该怎么样集中注意力。越来越多的脑科学实验证明,注意力可以通过练习静坐(例如观察呼吸、观察身体触感、放松全身肌肉等)而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减少“一心多用”(multitask)也是避免注意力涣散的重要法则。
习惯“一心多用”的大脑有两个特点。1.消耗更多的能量。其实并不存在“一心多用”,而是注意力在不同任务间进行切换,过程中会损耗更多能量。类似于车子开高速公路和开拥挤马路的区别。2.难以持续专注一个任务,大脑因习惯多用,会形成惯性,变得躁动且纷乱。而频繁用手机等电子设备,会制造“一心多用”的状态。
大脑的自动迅航模式
当大脑没有当前任务时,会处在默认设置的自动巡航(散乱与胡思乱想)模式中。当前脑科学界认为这个散乱模式涉及到的脑区(主要是mPFC和PCC),也是构建人的“自我”概念的重要区域。这些区域通过搜集不同的神经信号并进行认知加工,形成了“我喜欢/不喜欢”“我高兴/痛苦”“I, my, mine”等等与“自我”(ego)相关的概念与故事。
随着禅修(尤其练习正念、慈心禅)的深入练习,大脑会建立起新的神经通道,使得“自我”的概念得以弱化。当然,不必担心“自我”概念的弱化会让人变得冷漠怪异。相反,人会因此避免陷入自我编织的种种故事与影像中,并更加自然地经验生活中的快乐与悲伤,而不留下心理羁绊、幻境与阴影。
静坐减弱体内的慢性炎症
慢性炎症是慢性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关节炎、湿疹、老年失智、全身疼痛等)病因中最根本的一项。人的日常饮食、作息习惯,以及身心状态,都会导致慢性炎症的产生。尤其当身心持续紧张焦虑、胡思乱想,却不能及时调整,就会不断刺激内在的炎症,并加速衰老。
练习正念与修习慈心,能够提升免疫力,有效调节致炎因子(cytokine)的分泌,让已发炎症减轻,让未发炎症不起。静坐虽无法根除慢性疾病,但研究表明,掌握对的方法并坚持练习者会明显感到疼痛感减弱。哪怕每天5-10分钟的静坐放松,都能够唤起身体本具的疗愈力。
高阶禅修者的大脑
脑科学界对静坐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归功于作者对二十多位高阶禅者(平均禅修时间达34000小时)的脑部测量,其中就包括了著名藏传佛教领袖明就仁波切。测量发现他们拥有惊人的大脑活动,例如活跃的自发性伽玛(γ/gamma)脑波、不费力的高品质专注力、快速出入深度禅定状态、身体疼痛几乎无法影响情绪等等。
作者也指出,科学研究依然存在很大的局限,对于这些高阶禅者的现有认知,只是沧海一粟。他们内在的修行体验与证量,非常人所能想象。藏语里"仁波切",意味着"珍宝",这些致力于修行的"心智运动员",是人中之宝。
禅修到底是什么?
"禅修",并非与生活相隔绝与脱节的一个人的硬坐傻坐呆坐,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一以贯之地训练与实践一种明觉的生活方式。"禅修"的巴利文(最早佛经使用的语言)"Bhavana",就是指"心智的培育"。
对于禅修练习,即健康心智模式的养成,越早越好。西方一些机构,已把禅修的理念带入课堂,帮助孩子们从小练习对自我身心的觉察,并培育慈悲心,从而发展出更良好的沟通力、注意力、学习能力,以及社交能力。